“朱元璋”朱元璋建国后对功臣的封赏有诸多考虑因素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知识巨轮的《朱元璋建国后对功臣的封赏有诸多考虑因素》,希望大家喜欢。
朱元璋从微末成长起来,一统天下,自然有其成功之道。在征战四方之时,必定是论功行赏,安排各级将领和文职官员,不然不会聚拢这么多英雄豪杰。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那么建国之后的封爵自然也是慎之又慎。
从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洪武元年(1368年),跟随朱元璋戎马生涯的将士数不胜数,很多人战死疆场,也有很多人活到了建国之后。漫长的15年,以及建国之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洪武三年(1370年)还有不少战争在进行之中,但大局已定。那么洪武三年(1370年)的封赏就是对之前从龙之众的总结性的犒赏了,大体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收集每个人的战功:
第一,符合大明王朝发展稳定。
不管如何封赏,都是为了稳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总要对立国的功臣们有一个交代,使得明初政局确保稳定,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打了一辈子江山,啥也没有捞到,其结果又将是群雄并起的局面了。
第二,官职的升迁,战功的累积,确定无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功,或大或小,也因此获得相应的职位。朱元璋组织的封赏甄别团队,历时2年,就是确保每个人的功劳都是真实可靠的,论功行赏。
朱元璋
第三,个人及其家属是否有瑕疵(违法犯罪)。
这个事比较特别,很多武将的本身,或者子女亲属有违规违法的现象。由于是战争时期,有的处理了(严重的),很多则没有处理,封赏的时候可以衡量一个将领是否应该得到相应的结果。
朱元璋曾经在封爵之后解释了一下因个人原因导致封爵没有进一步的原因,譬如汤和(淮西24将之一)嗜酒如命,罔杀他人;廖永忠(鄱阳湖大战的功臣第一)让自己文人手下人找朱元璋要求高一级的爵位;赵庸(南雄侯)私自蓄养奴婢,违反了大明的国法。这就是警告那些不满封爵的大臣们,你们的很多小辫子都捏在我这里,不要妄想讨得更多的封赏。
第四,个人资历。
朱元璋起家时只有淮西24将,以后陆陆续续增加了很多创业的人士,资历也是封爵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五,亲疏有别——帝王之术。
朱元璋是个非常有特色的皇帝,他有自己的喜好。如果是不喜欢的人,战功再好,他也会寻找个人瑕疵,放大瑕疵,降低个人封赏的层次,反之亦然。
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基本盘——淮西派,也有意识地打压其他派别的将领和文职官员,这只不过是他短期的考量。他最痛恨的是官员拉帮结派,建国初期也不得不依赖已经成气候的淮西勋贵集团!
鄱阳湖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巢湖水军统帅廖永忠、俞通源(皆为巢湖水军统帅),其功劳明显高于汤和等人,封侯爵是却排在汤和等人之后。按照朱元璋的解释是这样记载的:“永忠论功当封公。太祖谓:‘其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邀封爵,止封为侯。’”
按照功劳,廖永忠确实足以封公爵,毕竟鄱阳湖之战是决定性的一战,况且廖永忠的哥哥早已被朱元璋封为公爵了。朱元璋找了廖永忠小毛病,只给他封侯爵。而比较亲近的武将,朱元璋却不怎么计较!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明初封爵也大差不差了,谁也做不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