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事业编无人应试,敦煌被嫌弃只怪太偏远?业内发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极目新闻的《考古事业编无人应试,敦煌被嫌弃只怪太偏远?业内发声》,希望大家喜欢。
极目新闻记者 丁鹏
2022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212万,最热门编制岗位的报录比甚至达到20813:1。然而,今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个事业编制岗位的招聘,报名者仅五六人,最后竟还无一人应试。一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边是事业编制的岗位无人问津,缘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差异?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此事由多种原因导致。而多位考古业内人士则认为,全国考古单位的编制岗位有所增加,但国内院校的考古专业学生相对有限,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选择留在条件更好的大城市。目前,有省份实行“订单式”文物人才培养,业内认为此模式值得借鉴。
张小杨(右一)和同事在前往田野考古的路上(纪录片《敦煌师父》截图)
敦煌考古事业编无人应试
近日,在纪录片《敦煌师父》第二集《大漠中的孤勇者》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讲述了该所招人难的窘境:在今年的文博招考中,该所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人报名,而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他表示,今年各个省份的考古研究所增加了编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因此招人更加困难。
对此,有网友表示:“有编制还找不到人?比较爱好考古能去吗?”还有网友表示:“地处大西北,各方面条件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一个月工资三千,可能确实不好招。”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张小刚说的情况基本属实,张小刚的徒弟张小杨是近年来该所新进的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而今年出现岗位无人应试的情况,则是由多种因素导致。
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他们现在缺少博士高层次人才,考古专业招两人结果只有一人报名,招聘计划经常落空。敦煌研究院的待遇在文博行业中不算低,肯定不是垫底,不愿意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域性因素,一些博士宁可收入少一点也要去兰州工作,不愿意来敦煌。现在整个研究院每年招到的博士有四人左右,本科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大概十一二人。
据敦煌研究院官网信息,考古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25人,其中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8人、 馆员7人、助理馆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8人。
张小杨(左一)和同事在开展田野考古(纪录片《敦煌师父》截图)
考古专业在大学就较冷门
极目新闻记者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处获悉,此次考古研究所出现缺考的事业编制岗位确实有考古专业的要求,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必须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能胜任。
中部地区某地级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李龙向记者介绍,他从事考古工作十几年,从上大学接触到考古以来,这个专业在高校一直比较冷门。他是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当年的第一志愿也不是这个,包括他在内,他们班当年超过一半的同学都是调剂过去的。
某文物大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吕颂向记者介绍,他上大学时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文博专业,毕业的时候考古研究院也招文博专业的毕业生,他因此到了考古研究院工作。但近几年招聘,要求考生必须是考古专业的学生,这就让可以应试的学生减少了很多。吕颂认为,文博专业和考古专业在很多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应该在招人的时候划分得这么细。但他也坦言,考古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储备。
吕颂介绍,考古专业本身就是冷门,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很多人报考这一专业为的是学历,而非真正喜欢。他在研究生期间,班里有20余人,最后毕业从事考古、文博工作的仅有7人。
张小刚(右二)和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野外(纪录片《敦煌师父》截图)
应届生更愿意在大城市
在纪录片《敦煌师父》中,张小刚的徒弟张小杨是浙江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毕业那年,她的同学大多数留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或者选择回到家乡,只有她一人去了地处西北的敦煌莫高窟,同学们也曾多次劝她到大城市去生活,但因为热爱,她坚持自己的选择。
“敦煌地处偏远的西北,地理条件差一些,很多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条件好一些的大城市,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现实考虑。”广西某旅游城市考古研究院一工作人员文陆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几年前他们连续3年招聘工作人员,但没有出现招不上人的情况。他也认为,他们所在的城市基础设施较好,而且环境宜居,这是与敦煌最大的不同。
吕颂认为,收入水平也是一个应届生选择岗位的重要考量因素,比如一些省份的考古专业应届生,第一年工资一般在三四千元,而江浙沪等地则能达到七八千甚至更多。因为事业编制的岗位工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更多的应届生更愿选择在大城市就业。
有省份“订单式”培养人才
上述多名业内人士均表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此次招聘缺考属于个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保队伍和人才的培养,其中包括岗位编制的增加等。2021年11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国新办举行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覆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发布,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学培养,2022年招生计划为120人,分为考古学和文物建筑两个方向,每个方向招60人,学生入职后直接为事业编制。据了解,免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
在《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程书林对文物全科人才培养作出了具体说明:“山西省文物局与山西大学共同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学生单独编班。”“专门编制了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性、实操性,在四年的培养中,两年半时间用于理论学习,一年半时间侧重于实践教学。毕业生定向就业后,能够承担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馆三方面工作任务,基本满足基层工作需求。”
吕颂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山西的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因为目前在考古人才招聘中也存在招到不是想用的人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看专业的知识过硬,但通过统一招考却连投档线都过不了。”
(应受访者要求,李龙、文陆、吕颂为化名)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