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雍正”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雍正”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时间:2022-09-15 14:05:52来源:大肥肥文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大肥肥文史的《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希望大家喜欢。

果亲王胤礼当年曾力挺雍正继位,因此他就成为了除老十三胤祥之外,最受雍正器重和信任的兄弟,而雍正临终前交代儿子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则是害怕他步了老十三的后尘。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在康熙皇帝驾崩时,交代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但由于康熙当时气若游丝,因此以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子胤莪为首的几人,便借此机会,声称康熙要传位的是皇十四子,而不是皇四子。

关键时刻,有两名皇子站了出来,大声反驳皇九子等人,十分坚定的说康熙交代的是传位于皇四子,双方因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皇十子胤莪还与其中一位反驳他的皇子当场扭打了起来。

而这名与皇十子胤莪打作一团的皇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康熙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皇十七子胤礼。

当然,在真正的历史上,皇十七子胤礼究竟有没有和皇十子胤莪打过架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确实曾坚定地支持雍正继位,因此,雍正才会在登基后,对这个弟弟极为信任和重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雍正在位期间,对老十七胤礼的感情,仅次于对老十三胤祥,而在胤祥因操劳过度,以至于英年早逝后,雍正更是唯恐老十七步了胤祥的后尘,因此,才会在临终前交代弘历务必要照顾好老十七。

胤礼对于雍正,在很多时候,更像是雍正的一个情感寄托。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胤礼出生,他的生母是一名汉人,为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

在胤礼刚出生的时候,太子还是胤礽,比胤礼年长的其他皇子,得益于康熙皇帝在教育上的重视,皇子们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并且具备了一定处理政务的能力,因此,当时大多数成年的皇子都已经担任起部分职务,并各司其职,共同为大清朝昌盛做着自己的努力。

但在胤礼长到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随着太子胤礽的第一次被废,众皇子为了争夺嫡位,暗中的角力便开始了。

随着情势的变化,争夺嫡位的皇子们逐渐分成了几大阵营,比如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等,几方人马你争我抢,造成了康熙晚年时期著名的政治事件“九子夺嫡”。

但在众多参与夺嫡的皇子之中,却并没有皇十七子胤礼的身影。

之所以没有胤礼的参与,有两方面原因,一来,当时的胤礼年纪尚且很小,前文也讲过,在太子胤礽被废那年,胤礼方才十一岁,虽说古人成熟的早,但胤礼这个年纪,还不没有太大的资格参与夺嫡。

当然,年纪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第二个原因,才是比较重要的。

前文讲过,胤礼的生母是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陈氏,也就是说,这个陈希阂是胤礼的亲外公,但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极少,并且,从他的二等侍卫这个职位来看,就知道他并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人。

更何况,陈希阂还是一个汉人,虽说在康熙年间满汉通婚已经不算一个稀罕事,但作为康熙皇帝来讲,娶这么一个汉人之女,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手段。

并且,康熙皇帝对于这个汉人妃子,也并不是那么重视,胤礼的生母陈氏是在康熙三十三年入的宫,在康熙三十六年生下了胤礼,但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时,才被康熙帝晋封为勤嫔。

也就是说,在胤礼22岁之前,他的母亲陈氏,都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封号的妃子,而胤礼自己同样也是如此,直到康熙去世,胤礼也没有被封什么爵位,更别提什么职务了。

不被父亲重视,背后也没有什么庞大的家族势力支持,只能在紫禁城的高墙里,过着外人羡慕无比,自己则十分苦闷的生活,这就是皇十七子胤礼。

而他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他是康熙皇帝的儿子。

所以,明白自己处境,并且颇有自知之明的胤礼,在看到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并没有什么行动,也没有加入任何一个阵营,因为胤礼知道,那些“游戏",远不是自己这个无人关注的皇子能玩得起的,一不小心,自己就可能万劫不复。

当然,如果以事后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胤礼也并非没有一争之力,虽说他的生母陈氏地位不高,但他的嫡福晋,也就是他的正妻,可是一个很有身份的人。

胤礼的嫡福晋,是清朝的开国功臣遏必隆的孙女,而胤礼的岳父,正是遏必隆的第七子阿灵阿。

遏必隆的子女在康熙朝的地位都不低,阿灵阿袭封一等公,还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除了阿灵阿之外,遏必隆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康熙,次女为孝昭仁皇后,三女则为温僖贵妃。

也就是说,如果皇十七子胤礼真的要论亲戚的话,凭着他娶了阿灵阿的女儿这层关系,还是有很大的资源可以利用的,像康熙的第十子胤莪,就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温僖贵妃,因此才会底气十足,成为了皇八子胤禩极力拉拢的对象。

但这一切似乎与胤礼并没有太大关系,哪怕是康熙皇帝还在世的时候,胤礼都一向以低调内敛示人,更多的时候,他都在学习文学诗作,很少参与到政治里面。

在这种情况下,胤礼的文学造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性情也变得更加豁达温和,但同样的,与世无争的胤礼也愈加不被康熙皇帝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直到康熙去世,都没能被封一个爵位的主要原因。

但有道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胤礼的人生中,也曾经经历过政治风波。

不过,这个风波并不是因他而起,而是因为他的岳父大人,也就是康熙朝的宠臣,雍正朝的罪人果毅公阿灵阿。

根据史料记载,在康熙晚年时期,因为太子胤礽的二次被废,让其他皇子均看到了机会,因此就形成了前文所述的几大党派,这其中的”八爷党“,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风头极盛。

八爷党的首脑为皇八子胤禩,原本他因为生母的地位低,并没有太大的竞争机会,但在”九子夺嫡“的发展中,胤禩凭借个人的能力,以及常年积攒下来的口碑,在后期成为了最大的一个热门。

尤其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当时因为皇长子胤褆因不被康熙帝所喜,自感争储无望的他,转头开始支持皇八子胤禩,同时,朝中的诸多大臣也在朝会上公开表示支持皇八子为储君,而在这些大臣之中,跳的最欢的就是阿灵阿。

而众所周知,”九子夺嫡“的最终结果,是皇四子胤禛胜出,成为了雍正帝,在雍正继位后,随即就展开了对曾经的政敌清算的行动,除了那几个曾与他为敌的皇子之外,曾经支持皇八子的大臣们,同样也被雍正算了总账。

但当时的阿灵阿,早已在康熙康熙五十五年时病逝,他去死后,康熙帝还十分感伤,并对其进行了厚葬,但即便是他死了,还是没能逃过雍正的清算。

雍正二年,雍正帝在朝会上对阿灵阿大加痛斥,指责其为”居心奸险,结党营私",之后,愤怒的雍正帝,下令将阿灵阿的墓碑上,原本康熙帝赐的谥号,改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最后,又将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的官职全部免除,发配到奉天看守陵墓去。

“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蛊惑诸王是以日夜谋为造作无稽之谈相传闻,致皇考愤懑,莫可究诘,此朕与阿灵阿揆叙不共戴天之恨也。”---雍正皇帝

而在两年后,仍不解恨的雍正帝,又将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找了回来,先是抄家,后又将其斩首示众,最后又将阿尔松阿的妻子发配到宁古塔,直到乾隆年间才被放了回来。

按理说,作为阿灵阿的女婿,胤礼多多少少都会因为他的岳父而受到冲击,但实际上,从雍正清算阿灵阿开始,到最后将其子抄家问斩,作为女婿的胤礼,一点事儿都没有。

不仅他没事,包括他的妻子,也就是阿灵阿的亲闺女,同样也没事,并且,在处置阿灵阿的时候,雍正帝还专门找到胤礼夫妻俩,十分明确的告诉这对夫妻,不会因为阿灵阿而牵涉到他们。

因此,胤礼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了雍正初年的风波,这和他曾经的低调内敛,并且在情感上支持雍正有很大关系,毕竟雍正这个人,向来都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如果这胤礼在当初但凡做出过一点与他岳父阿灵阿“同流合污”的事,那么等待他的,就会是和皇八子等人一样的结果。

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圈禁至死,并且还会被雍正冠上一个类似于“阿其那”、“塞斯黑”这样带有侮辱性的称号。

但胤礼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雍正登基后,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

雍正元年,刚刚继位的雍正帝,就封他十七弟胤礼为果郡王,这在当时,可是一个相当非同寻常的待遇。

根据清朝皇子的封爵制度,皇帝的儿子们在成年后,皇帝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封爵,表现优异的,则可以封为亲王,像雍正在当皇帝之前,就是雍亲王。

次一点的,就是郡王,再往下就是贝勒、贝子等,像听起来十分唬人的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则是在爵位中,最低等的存在。

从上述的等级制度就可以看出,郡王的地位是仅次于亲王的,因此,就说明了不是每一个皇子都会成为郡王的,在清朝的不少皇子里,可能熬了一辈子,也就是贝勒、贝子的份,这还是皇帝赏识的结果,如果不赏识,那就只能是一个不入流的奉恩将军了。

而前文也提到,胤礼在康熙去世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光头阿哥,没有任何爵位在身,但雍正一登基,随即就将其提拔为郡王,足以说明,胤礼在雍正的心里,地位还是很高的。

而雍正之所以封他,雍正本人给出的理由是胤礼“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但明眼人都知道,还是因为胤礼在“九子夺嫡”时的表现让雍正十分满意,这才让他当了郡王。

当然,登基之初的雍正,此时最信任的还不是胤礼,而是他最“爱”的十三弟胤祥。

胤祥可以说是雍正的铁杆儿粉丝,不管是在是史料中,还是在相关的影视剧中,他都是雍正帝最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九子夺嫡”中间发生的风波,胤祥帮雍正扛下了不少。

因此,在雍正继位后,受到封赏最大的,就是老十三胤祥,先是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之后又出任议政大臣,帮助雍正处理继位之初复杂的政治局面。

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那个时候的胤祥,那就是当时的他,就是大清朝的“常务副皇帝”。

但正因为几乎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胤祥的身上,让他整日处在繁多的公务之中,最终导致他因为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在雍正八年五月去世,年仅44岁。

胤祥的去世,对雍正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毕竟当年与他贴心的兄弟也只有胤祥一人而已,虽说子啊胤祥死后,雍正下诏令其配享太庙,但终归是不能改变胤祥已经离去的事实。

因此在,在这个时候,尤其是在清算了曾经与自己为敌的兄弟们之后,雍正十分需要一个情感上的寄托,也需要一个能让世人看到自己并不是一个“逼死兄弟”的君主。

而老十七胤礼,就成了一个十分合适的人。

先说在情感方面,胤礼虽不是雍正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他在“九子夺嫡”期间的表现,在雍正看来是可圈可点,虽说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胤礼究竟有没有公开支持过雍正,但根据胤礼能在雍正继位之初,就被封为郡王这个事情来看,他当年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各不相帮、独善其身。

所以,在情感方面,胤礼至少让雍正满意不反感,更不会厌恶。

另外就是个人能力方面,在胤礼被封为郡王后,雍正便委任他为负责外交事务的理藩院长官,这个任命,实际上是雍正锻炼胤礼的一块试金石,他要看看自己这个弟弟到底有没有能力。

而在任职期间,胤礼称得上是兢兢业业,将各项外交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雍正帝的大加赞赏,并因功,在雍正六年晋升为果毅亲王。

也就是说,胤礼在能力上还是很有一定水平的,可能他比老十三胤祥会稍微差点,但也算是雍正一个很不错的助手。

情感上满意不反感,能力上也很优秀,再加上当年帮助过自己登基,因此,雍正就逐渐的对自己这个弟弟愈发重视起来。

而在胤祥去世后,不管是从情感上还是在当时的局势上,雍正帝需要一个心腹,以应对当时的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也只能选择他信任的老十七胤礼了。

因此,在此之后,胤礼的地位一升再升,同时也身兼多职,工部、户部、外交以及代替雍正帝视察等,都是那几年胤礼干的事情。

不过,雍正帝对胤礼还是留了个心眼,当然不是防着他的心眼,而是担心胤礼因为劳累,导致身体不适,再度步了老十三胤祥的后尘,说白了,雍正也是害怕胤礼英年早逝。

因此,在雍正执政晚期,雍正帝已经有意减轻胤礼的工作负担,让他能得到休息,从而保重身体,毕竟这失去最信任的兄弟之痛,他已经经历过一次,不想再经历了。

而到了雍正十三年,“工作狂”雍正帝再也坚持不住,在当年五月驾崩,在他临终前,将胤礼以及张廷玉、鄂尔泰和庄亲王允禄召至榻前,告诉几人日后要好好辅佐新君,这也就是这四人“顾命大臣”的由来。

“戊子,世宗疾大渐,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清史稿》

公元1735年九月,按照雍正皇帝留下来的遗诏,宝亲王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而在雍正帝的遗诏中,除了将弘历指定为继承人外,还特意提及,要弘历在日后照顾好果亲王胤礼。

之所以雍正会特意对此事进行交代,实际上还是深知胤礼的身体弱,担心将来他熬不住,步了胤祥的后尘,从这一点上来看,雍正对这个小兄弟,真的是相当不错。

那么,乾隆登基后,是不是按照他老爹交代的那样,把他十七叔照顾的很好呢?

在最开始的时候,乾隆确实对自己的十七叔尊重有加,但在他逐渐稳定了统治之后,就变得不是那么回事了。

乾隆刚登基时,对雍正留给他的顾命大臣,可以说是相当的尊重,尤其是对于胤礼,不仅委任胤礼总理宗人府事务,还让他打理刑部,同时又下诏“永赐与果亲王双俸”,并让胤礼在便殿接受召见时,免除叩拜之礼。

乾隆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他内心有多尊重胤礼,更多的是因为他刚登大宝,不管是统治还是权力,并不是很稳定,因此,他才会在这个时候,主动的对雍正留下来的旧臣示好,以便他们能无条件的支持自己。

但等乾隆的统治逐渐稳定,并且权力也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就开始对胤礼等人敲打了。

据史料记载,胤礼在乾隆元年的时候,曾因病患有脚疾,行动上十分不便,得益于当时乾隆曾下诏命他免去行礼,这就让胤礼减少了不小的痛苦。

但在后来,某次依照惯例,胤礼等人在接受乾隆的召见后,乾隆就胤礼没有行礼一事十分不悦,不仅当着大臣的面斥责了胤礼,之后还下诏停止了胤礼双俸的发放。

这件事让胤礼在当时十分难堪,毕竟是乾隆曾下令他可以不行礼,如今却因此对他斥责,不过也幸好胤礼一直都生性豁达,对此并不太过在意,只不过自此之后,再见到乾隆时,都会认认真真的行礼了。

而前文也提到,胤礼的身体素质一直很差,加上多年的操劳,最终还是在乾隆三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二岁。

在胤礼去世前后,乾隆还别有用心的玩了一个局。

胤礼一生有两个福晋,但这两个福晋都没能为胤礼留下个儿子,其中嫡福晋曾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但在生下来不久后便夭折,也就是说,胤礼其实并没有亲生的儿女。

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他对外宣称说因考虑到果亲王没有子嗣,所以就把雍正帝的第六子(按序齿排)弘曕过继给胤礼当儿子。

而这个弘曕,恰恰是乾隆帝最喜欢的兄弟之一,把他过继给自己的十七叔当儿子,其实说白了正是乾隆的一个私心。

胤礼在雍正朝,曾多次受到雍正的赏赐,因此也就积累了可观的家业,并且,他还顶着亲王的称号,如果把弘曕过继给胤礼的话,将来继承家业,承袭爵位的自然就是弘曕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胤礼去世后,乾隆帝风风光光的为其进行了厚葬,而在葬礼结束不久,乾隆就下令让他最喜欢的弟弟弘曕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

通过这几件事,就能十分清楚的知道,乾隆对雍正交代他要照顾好果亲王这件事,做的并不是很到位,完完全全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已。

综上所述,雍正在临终前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胤礼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胤礼因为过于操劳患病,害怕他步了胤祥的后尘,因此才会特意对弘历进行嘱咐,而弘历在登基后,并没有严格按照雍正的交代去做,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从整体上来说,胤礼的结局还是要比当年参与夺嫡的其他皇子要好上太多。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