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中国”从郑和下西洋探讨中国海洋文化的未来定位

“中国”从郑和下西洋探讨中国海洋文化的未来定位

时间:2022-09-13 16:25:04来源:清轩侃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清轩侃史的《从郑和下西洋探讨中国海洋文化的未来定位》,希望大家喜欢。

一. 郑和下西洋得以成功的条件

1. 自然条件

中国海域的辽阔和浩瀚,为中国人民开辟航道、大范围开展捕鱼作业等海洋生产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海域的不同特点为中国人民发明和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并开展持续性的渔业生产提供了基本前提。此外,中国人民对海洋自然情况、地理状况的观察认知与总结,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对海洋的利用,中国人民从秦汉时期就开启了对海洋潮汐、季风、洋流等自然现象的探索之路。

关于季风,据《萍洲可谈》记载:“船舶去以十一、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而对航线的记载,在我国史籍中屡见不鲜,以南海为例,唐代贾耽在《广州通海夷道》记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

2. 经济条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支撑其他社会条件社会资源的运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国家,从秦王朝的建立发展至明王朝建立大约经历了1200多年。朝代的更迭推动了经济的向前发展,在明王朝时期资本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多年来的外交活动、西域及周边国家的朝贡带来了丰富的物产,中国的货物出口也稳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使得白银大量流入。此外,明王朝还成功将云南纳入了国家版图,领土的扩张也促使国力更加强盛。

3. 科技条件

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民就发明了罗盘,但早期的罗盘主要用于风水探测。经过不断的打磨改造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指南针”。郑和下西洋就采用了磁罗盘定航向,以更数定航程,充分利用海图保证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而不迷失方向。船队的管理还通过“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来保证庞大的船队在严密的组织下有序的航行。

此外,中国的造船事业经过了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到明朝时期发展至顶峰。船体增大、结构合理、种类繁多、技术高超……这些优势在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除了那条“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外,这一片碧波荡漾的蓝绿交织的海水也如纽带般连接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心,推动了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经过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新中国的成立带给的是中华民族全新的希望,中国的海洋领土的管辖及治理,海洋生态的保护也逐渐受到重视。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还有14000多公里的海岛岸线和7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海岛.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拥有面积约 3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中国海洋软实力建设与研究》.杨洪丽.2017.06.13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