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枪”江南局在甲午战前就制成快利步枪,战后重建新军却弃之不用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爱雨一生的《江南局在甲午战前就制成快利步枪,战后重建新军却弃之不用》,希望大家喜欢。
#清末#
#历史冷故事#
关于清末民初的制式步枪口径之路三:关于快利、汉阳造和曼利夏的三方之争
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清军其实有非常好的统一全国制式步枪的机会。那时候他们装备最多的,就是各种的德国毛瑟步枪。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建设的汉阳兵工厂已经建成,仿制毛瑟1888委员会的汉阳造步枪已经投产,而且有日产50支的生产能力,足够给新建的陆军换装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接替胡燏棻主持编练新军的袁世凯却看不上汉阳造,他选择了奥匈帝国新定型的M1895步枪,来作为新军的制式步枪。这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廷难得的一次重整军备的机会,从一开始就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一、江南局的“新利步枪”
而究其原因,还是当时清廷各大督抚各管一摊、特别是南北方互相看不顺眼造成的问题。当年的兵工系统,是各地分治的。
比如那时候的南北洋制式火炮,北洋用德国克虏伯的305.240.210.150.120系列,南洋就要用阿姆斯特朗的305.229.203.152.120口径。江南局在1890年本来要仿制的是北洋用的德式120克虏伯速射炮,却无故改成了英式的120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这不同的制式杂用,简直就是后勤的噩梦,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在湖广总督主导的“汉阳造步枪”引进之前,江南局也其实已经搞出了自己的国产步枪——快利步枪,并且曾经试图成为全国的统一制式步枪。
那还是在在光绪16年(1890年),江南制造局因为制造的雷明顿枪质量不佳,处于转产黎意枪的尴尬局面。而在这个时候,总办刘麒祥就开启了转移话题模式,他上书表示西洋步枪已经从黑火药换成无烟火药,从独子发展到了连珠,还在用大口径黑火药弹的雷明顿枪明显已经过时了,所以就让我们忘了它吧。
而现在英国刚出了7.7*56的新式李·梅特福,江南局已经投入技术力量对其进行了测绘,发现整体性能非常优异。所以呢,现在应该彻底放弃过时的雷明顿、黎意等旧枪的生产,而是改为大力仿制这款步枪。而为了让领导更加支持,还专门给这种仿制品起了个“新利步枪”的中国名字。
应该说江南局的这种做法,还是紧跟世界潮流,很有前瞻性的。至于湖广那边要引进的德国步枪,那关两江的江南局啥事?人家可从来都是资深“英粉”,对英式武器情有独钟的。
二、从英国“新利”到国产“快利”
不过呢,当时正值“撤旗事件”发生,一贯对洋人言听计从的李鸿章,这次却难得的硬气了一把,直接支持了本国将领。这次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北洋海军的英国总查朗威里愤而辞职,中英关系也因此而急转直下。而这个时候,江南局却上了要仿制英国步枪的报告,自然显得不合时宜。
于是这对江南局影响很深的李老头犯了小脾气,对英国人的东西开始看不惯了。他还为此专门下了一个命令,对江南局的英国版“新利步枪”只字不提,而是要求“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这大清国的裱糊匠拿出来“以夷制夷”的妙招,准备晾一晾英国人,朝着奥匈和德国抛媚眼了。
这大老板有要求,下面的办事员即使不理解,那也得照做啊。不过当时人家湖北佬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建毛瑟枪厂,江南局如此高大上的单位,自然不能和他们一样。于是在1891年,江南局就拿到了直拉枪机的8毫米奥匈曼利夏1888步枪,并准备以此为基础仿制新枪。
不过呢,这要改枪械型号,虽然说起来是一句话的事儿,但是实际上却麻烦的很。这在汇报仿制“新利步枪”之前,江南局实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该测绘的图纸都画出来了,需要引进的机器设备也买回来了,自然不能只凭领导一句话,就全部推倒了重来。
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领导不喜欢全盘仿造英国货,那就走个变通路线嘛——这枪管和击发装置最不好改,英国的7.7*56子弹也比曼利夏的8*50子弹优秀,只能沿用新利步枪的。而奥匈曼利夏步枪的刺刀不错,而且在外观上很吸引眼球,那就拿来用用。而原来曼利夏的一体式漏夹不咋地,就换成南夏步枪的桥夹。
于是在七拼八凑之下,江南局就在1892年研制出快利步枪,同年就生产出了6支样枪,并进行了难得的测试实验。据初步实验显示,该枪可在270米处击穿7毫米钢板——这个测试结果,用黑火药弹是很难达到的,很可能是采用了当时英国最新的7.7*56无烟火药子弹。而这个测试结果一出,自然是赢得了一片赞誉,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立刻开始了生产,并装备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淮军。
三、引起日本注意并试图成为全国第一种制式步枪的“快利”
那时候快利步枪在国内风头之盛,那可谓是如日中天,各方的赞誉那是纷至沓来。而当时清军装备的这种新式的国产小口径连珠枪,甚至引起了正密切关切中国情报的日本军方的注意。
据史料记载,在1893年日本陆军中将川上操六访问天津时,就曾经试射了该枪,并说“谓彼国中村田大厂所造,殊不能及,乞取两支以为标准”——而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很可能当年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朝,并无保密意识,听了两句好话真的觉得日本村田不如快利,就真的把这种最新式国产步枪,直接送给了日本人两支也说不定。
而在国内这边,快利新步枪量产后的数量却一直不大。在1891年问世并制成6支样品之后,仅在1892年量产了460支,1893年生产了578支。即使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产量也不过是增加到了1224支,1895年生产1106支。其后也仅在1896年生产了1396支,1897年生产了1473支,1898年生产了1980支,1899年生产了1800支,1900年生产了1504支,1901年生产了78支,累计10年的总产量,也不过是11605支而已。
而在快利步枪量产以后,北方的兵工系统也立刻开启了大喇叭,把快利吹得天上有地下无,说它每分钟射速25发(在栓动步枪之中简直是神迹了),乃是远胜于德国毛瑟、奥匈曼利夏、英国李梅特福的“天下第一名枪”。当年甚至在皇朝经世文统编中有那么一段,开宗明义就要把“快利步枪”列为全国统一的制式步枪——论中国宜一律用自造之快利枪:
……上海制造军器局所造之快利后膛枪乎,枪长三十寸二分,口径三百零三厘合之二分半不足,每放一排五弹连出,弹长三寸零半分,致远二千三百码,一分钟能放二十五出,连放一二百出枪筒无尤,妙者每放一弹自能跳出而后弹又顷刻千百弹连珠不绝,真不愧快利两字。
此枪实兼外洋之新毛瑟,曼利亚,利司比南等连珠新枪之长而无其弊,然则我中国何必仍用各国之枪乎?
应该说这大清朝的吹鼓手,那都不愧是经典老八股,这写起枪手文来也是一套一套的。而既然人家江南局从1892年就开始吹腾国产快利步枪,到了1895年组建新军,你湖北汉阳厂却想来捡桃子,哪来那么便宜的事?
四、袁世凯为何选择曼利夏
那么诸位看官就要问了,既然北方军工系力推“快利步枪”,这袁世凯练新军可是北方的事,他既然不要汉阳造,那怎么不干脆直接选快利呢?慢来慢来,要说这事儿啊,老袁也是有苦衷的。
1.快利步枪实在是性能有限
这快利步枪吹得虽然响,但是底子毕竟是黑火药的李·梅特福步枪,虽然可以用无烟火药弹,但是从江南局的生产记录来看,还在生产大量的黑火药子弹呢。而且这强行把曼利夏、新利、南夏三种步枪捏在一起,出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别的不说,就南夏那个桥夹让.303来用,出供弹故障就是难免的。
2.国产兵工名声不好
而在甲午战争中,原来的国产兵工产品出了不少质量问题,什么57炮弹不发火,国产炮弹不爆炸,甚至炮弹尺寸不合需要现锉的破事儿,那可真的是出了不少。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就导致当时国产货的口碑极差。
而快利步枪后续量产时,江南局已经能够自产钢材,结果这初期不稳定的国产枪炮钢,更让生产出来的枪械质量很差。什么“密闭不严,火由隙出,致伤兵丁”的质量问题都出了不少,到后来更是压根没人用了。
3.快利步枪产量太少
除此之外,快利步枪产量太少了。查阅生产记录就可以发现,该枪在甲午战前不过年产四五百支,在新军急需步枪得1895年也不过刚刚过千支。这点量对于动辄五六千支甚至上万支采购量的新军来说,那就是杯水车薪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袁世凯既然放弃了年产18000支的汉阳造,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外购步枪。对于清廷的十万新军来说,这快利步枪年产一两千的水平,实在是塞牙缝都不够。
不过呢,这袁大头虽然有自己的小九九,但是对于统一步枪口径的重要性,他也是完全了解的。所以据说他采购的曼利夏步枪虽然是8毫米口径,却是可以直接使用1888委员会步枪的7.92毫米圆头弹的!
这个事情也让很多读者非常困惑,这委员会步枪的7.92*57子弹,和曼利夏的8*50r子弹尺寸天差地别,是如何通用的呢?这两种弹的底缘都不一样大,曼利夏采用漏夹装填,也装不了七九无底缘弹呀——而曼利夏尺寸相仿的8×56mmR步枪弹,是奥地利于1920年代末改进而来的,要发射7.92*57弹更是要1930年代,大清国是怎么来的呢?
思来想去,小编陈天刑觉得这事儿要么是误传,要么就是当年老袁单独定制的出口枪。那时候为了适应各国的需求,列强的步枪都有使用不同枪弹的出口型号,可以根据买方的要求使用不同的子弹。当年大清朝买的,很可能就是发射7.92子弹的曼利夏步枪。该枪是专门使用7.92圆头弹的,并非是可以兼容8*50R和7.92*57这两种天差地远的子弹。
一家之言,推测成分居多,如有不确之处,还请专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