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也重建了儒家道统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知识火花的《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也重建了儒家道统》,希望大家喜欢。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一天,正是凤翔(今属陕西)法门寺佛塔开塔之日,唐宪宗要把内藏佛骨迎到宫内供养三日。
一时间,人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掀起了一场迎接佛骨的热潮。在这甚嚣尘上的佞佛声浪中,却有人上书皇帝,要求制止这种风气,主张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就是唐朝中后期矢志复兴儒学的反佛主将韩愈。
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一个普通的官僚家庭,三岁时父母双亡,就养于其兄家,十二岁时其兄去世,由寡嫂抚养成人。
韩愈
这种特殊的家庭培养了韩愈刻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他自幼爱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重建儒学道统
重建儒学道统,恢复儒学精神是韩愈在学术上的主要追求,他毕生“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期望以自己的学术努力重建儒家精神。
他认为古代的圣人是仁义道德的最好体现者,欲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正其心,诚其意,加强道德修养,令人慨叹的是:“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儒家所谓先王之道,由尧、舜、禹而汤、文、武、周公,孔子受其传,又传之孟子。其后便不得其传,儒家道统至此中断。而今,韩愈有必要去“原道”,去“原学”,“使其道由愈而粗传”。
韩愈建立儒家的道统说,是为了对付佛教的法统及其神权迷信。
韩愈
他主张僧侣还俗,火烧佛经,改造寺院。
在上宪宗《论佛骨表》中,他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从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重申传统儒学的“华夷之辨”论,认为佛法为西来之法,“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论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因此,如果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就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在他看来,佛教不仅乱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而且徒耗钱财,驱民归于“穷”“盗”。
韩愈还针对佛教“灭情见性”的出世观点,承袭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次。
他认为上品之人生来就能按照封建道德标准行事;中品之人须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办到;下品之人天生性劣,则只能施行强制手段使之归于正轨。
在他看来,依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完善人性,不仅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佛教
仁义礼智信是人性的本质,人处在现实社会的伦理关系中,通过“情”来体现自己的道德性,这就与佛教“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的佛性论划清了界线。
后来,宋明理学家们的道统说、人性学说从韩愈的理论中受到了启发,而其自续“道统”的当仁不让之精神,则更为宋明理学家们迭相模仿。
文笔作用
韩愈在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文中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既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在青壮年时,韩愈已在文坛上负有盛名。
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散体文的优秀传统,主张用质朴实用的秦汉散文去取代绮靡浮华的六朝骈体文。
他本人笔力雄健,学识精博,因而,他倡导古文,深得广大文人学士的响应。同时,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古文能“载道”,可以更好地复兴儒学。所以,他的散文在内容上有着浓厚的卫道色彩,他企图利用古文来宗经明道,以达其尊儒排佛、尊王攘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