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诸葛亮死后遗产到底有多少,为什么刘禅气得直拍桌子?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圈圈圈的《诸葛亮死后遗产到底有多少,为什么刘禅气得直拍桌子?》,希望大家喜欢。
诸葛亮在生前颇受后主刘禅的器重。刘禅同学对诸葛亮奉若神明,尊称诸葛亮为“相父”,就是说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诸葛亮。刘禅同学的确也是言行一致的。凡是诸葛亮提出的军政要策,刘禅无不言听计从。这其实也是刘禅的自知之明。
刘禅给别人留下了昏庸糊涂的印象,又贪图享乐,因此治国理政是远远不如诸葛亮的。在那个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的大动乱时期,刘禅不会武功、不懂兵法、资历浅薄,所以治理国家必须依靠诸葛亮。诸葛亮就以刘禅监护人的潜在身份和大汉丞相的公开身份,顺理成章地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临终时,竟然有指定继承人的权力。由此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服从。诸葛亮也不辱使命,努力维持着蜀汉的运转,使得弱小的蜀汉能够在强大的曹魏和东吴的夹缝中生存下去。
诸葛亮一方面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一方面对刘禅同学的尊重心满意足,再加上他忠君报国、勤政爱民的儒学思想,使得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改变兴复汉室的初衷。由于曹魏的强大和蜀汉集团的内部消耗造成经常后勤保障不利而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地区孟获得叛乱时,采用了马谡的建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彻底征服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人心,而使得南方地区人心归化,几十年再无战事。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和军事指挥能力。
诸葛亮掌握蜀汉军政、民政、财政、人事大权几十年。诸葛亮几乎就是蜀汉的一个独裁者。然而诸葛亮却清正廉洁,克勤克俭。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遗产只有田地几十亩,桑树八百棵,完全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相处和谐、配合默契,创造了历史上少有的权臣和幼主之间善始善终的典型。诸葛亮每逢大事都要先上表请示刘禅,刘禅同意以后再决定实施。在朝廷上,诸葛亮对刘禅礼数周全,也完全符合君臣之间的礼仪,正常维持了刘禅同学帝王的尊严。诸葛亮从来也不专横跋扈,对刘禅毕恭毕敬。任免赏罚也都通过刘禅。曾有人建议刘禅给诸葛亮加“九锡”而遭到诸葛亮的痛斥。诸葛亮努力维护刘禅作为一个皇帝应有的权威。在礼法上,诸葛亮做到了从不越雷池一步。
刘禅也注意维护诸葛亮的权威和地位,保持诸葛亮的最高领导权毫不动摇。李严因为供应粮草不利,就传播谣言说东吴要兴兵犯蜀,使得诸葛亮二次北伐无功而返。
诸葛亮因为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而不好处分李严。刘禅得知以后,立刻把李严贬为庶人,并迁出成都。《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中这样写的:
后主览表,勃然大怒,叱武士推出李严斩之。参军蒋琬叩首奏曰:“李严乃先帝托孤之臣,乞圣恩宽恕。”后主从之,即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郡闲住。
刘禅的做法可以说得上是富有智慧了。刘禅这样做就是告诉诸葛亮:你一心一意北伐,我全力支持,得罪人的事我来做。刘禅同时也在告诉其他大臣:想敷衍诸葛丞相的下场就是这样;我刘禅虽然年幼,但也不是好糊弄的。
刘禅处分了李严,使得诸葛亮减少了很多的牵制和内耗。果然,诸葛亮从此以后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而把司马懿打得龟缩回去不敢迎战。司马懿为了避战,竟然违背军事常识,千里迢迢向皇帝请旨是否出战。曹睿也对司马懿心领神会,立即下旨众将不得出战。司马懿和曹睿一唱一和,高挂免战牌而苦苦熬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和刘禅和谐相处,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同心同德相得益彰使得蜀汉达到空前鼎盛,以至于强大的曹魏也不敢与之争锋。那么,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为什么要对诸葛亮抄家呢?
这件事情是道听途说的,史书上没有正式记载。抄家之后,刘禅又为什么勃然大怒?对此,我们只能假设。因为此事我确实没有发现什么记载。所以只能假设一下了。假设真是这样,那么原因无非就是:
个别大臣自己怀疑诸葛亮以权谋私,敛财不少,因此就造谣生事建议刘禅对诸葛亮抄家。这位大臣觉得一旦抄出诸葛亮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自己就大功告成了,以后可以获得刘禅的赏识和重用。
一旦查出诸葛亮有巨大财富,那么就可以有效诋毁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而刘禅却因为反腐倡廉而塑造了自己一代明君的形象,从而摆脱诸葛亮的巨大阴影而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果,事与愿违,查来查去,查出了一个大清官,反而使诸葛亮在蜀汉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因此刘禅追悔莫及以致恼羞成怒。
刘禅是因为听信了谗言才对诸葛亮产生怀疑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没有任何贪腐劣迹,刘禅心中羞愧不已。因此才深恨自己意志不坚定而被小人利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诸葛亮自己效忠蜀汉以身作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也是做到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双双为国捐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能创造出这样流芳百世的理论来,他就不可能贪图荣华富贵。大家觉得怎么样?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