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杨少侯是第三代“杨无敌”,为何大家不找他学武,都去找杨澄甫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地摊史的《杨少侯是第三代“杨无敌”,为何大家不找他学武,都去找杨澄甫》,希望大家喜欢。
杨少侯是杨露禅的长孙,杨健侯的长子。作为杨家第三代传人,杨少侯与弟弟杨澄甫,对继承和发扬家传太极拳,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杨澄甫从小不能吃苦,虽然也学了拳剑刀枪,推手散手。但由于他没有下苦功夫练习,内功也很平平,他所学不过是皮毛罢了。而杨少侯则在杨露禅、杨班侯与杨健侯的指点下,勤学苦练,很快就学得了太极精髓,成为了杨氏第三代“杨无敌”。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杨澄甫虽然拳艺不精,但是找他学艺的人不少;而杨少侯虽然武艺高强难有人敌,却没能在太极拳传播上作出贡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杨少侯)
杨少侯生于1862年。他出生的时候,太极杨家在京城正是风光无两的时候。其实,杨家原本也是穷苦人家,能一跃成为享誉京津的名门世家,这都得益于杨氏太极拳创编人杨露禅。
杨露禅早先学了一身武艺,特别是从河南陈家沟学了陈氏太极拳后,他的武艺更是无人能敌。据说哪怕对手有千斤之力,他只需轻轻一拨,就能把人抛出几丈外。因此,他在京津一带打遍天下无敌手,有“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的评价。而且还由于名声在外,被武林人士誉为“杨无敌”。
杨露禅的贵人是端王。端王好武,他看杨露禅武艺高强,于是留他在王府教拳。后来,杨露禅又在端王的推荐下,做了旗营武术教官。
杨露禅很懂得因材施教,他考虑到,教的多是王公贵族、八旗护卫和一些贤达名流。这些人生活奢靡,体质柔弱,根本吃不了练武的那份苦。所以他从强身保健的角度,对陈氏太极拳进行了改进。去掉了一些难度大的动作,改成了柔和易学的拳式,而这也就是杨氏太极拳最初的模样。
由于王亲贵胄,都很追捧杨氏太极拳,因此杨氏太极拳在当时成为了传统武术中的贵族拳种。杨露禅和他的儿子杨班侯、杨健侯,则成了王府争相重金礼聘的拳师。因此,杨家一直衣食无忧,不需要像其他门派武功那样,还得靠街头卖艺为生。
杨露禅是一定要把一身绝学传授给儿孙们的。毕竟掌握了那些武艺,就能确保杨家几代人衣食无忧。所以,他把子孙习武的事,看得十分重要。而且在传授武艺时,也十分严厉,逼着杨班侯与杨健侯昼夜苦练。光是练基本功,就让两个儿子累到半死。好在,杨班侯与杨健侯都功得艺成,于是两兄弟也随杨露禅到王府去教拳,每年不光收益颇丰,而且还身份尊贵。
杨少侯虽说是杨健侯的长子,不过由于当时杨班侯膝下无子,于是他就被过继给了杨班侯。7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家传武艺。
杨少侯幼时习武,杨露禅、杨班侯与杨健侯两代人对他都多有指点。不过由于他做了杨班侯的儿子,杨班侯在教他习武时,花的精力也就更多一些。
(杨班侯)
杨班侯算得上是第二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学拳,不分寒暑,昼夜苦练。再加上悟性极高,因此他不光拳法精妙,同时散手、太极大杆也是一绝。而他的千斤臂力,更是远近闻名。据说他不仅能以掌击石石立碎,还能两指挟铜钱十枚,捏之皆碎。
杨班侯除了在王府教拳,还担任了旗营教官,并被朝廷授予蓝翎武德骑尉一职,这也是杨家独一份的荣光。
杨少侯在跟杨班侯学艺时,杨班侯对他非常严格。在练习过程中,没练到位,或者练习不达标,都会挨打。用杨班侯的话说,那就是棍棒下面出好手。所以杨少侯学武的时候,吃了很多皮肉之苦。
不过,严师才能出高徒,杨少侯由于得到了亲传,他的拳法十分精湛,功夫更属上乘。尤其是他的拳速,更是势如闪电,据说他能做到以拳打人,打完他收手以后,别人还不知是被谁打了。同时,他的太极拳架刚柔相济,开合有度,快慢相间,松紧并存,因此又被称为第三代“杨无敌”。
和杨班侯一样,杨少侯也是年少成名,青年时他便以武艺高强名震京城。
到了民国初年,昔日世袭的王亲贵族,成了遗老遗少。那些旗人护卫与贤达名流,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再也不能享受到权贵的待遇。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太极杨家。特别是到杨少侯这一代的时候,已呈衰败之势。
好在,太极杨家名声在外,又很有影响力,所以作为第三代传人之一的杨澄甫,在紫禁城西南角的中央公园设场公开向社会授拳时,依然有不少人慕名来学杨氏太极拳。
那时,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已经年逾七旬,而杨澄甫由于早年不肯下苦功,所以他只学了些架式,内劲、散手都没有根基。因此,杨少侯就成了第三代顶门立户的代表人物。
然而就在这时,太极杨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名誉危机。
原来,有个叫宋书铭的人,自称是“武当七子”宋远桥十七世孙,精于太极拳。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但这个人是袁世凯身边的机要秘书。据说他给袁世凯参谋了不少重要决策,是袁世凯身边的红人。因此,武林好手多打着比武的由头,去拜谒宋书铭。但凡和他比武,没有不败在他手下的。
当时,杨少侯正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
北平体育研究社的创立人是许禹生,他是杨健侯的得意弟子。
另外,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鉴泉)
吴鉴泉也是杨氏太极拳传人。因为吴鉴泉的父亲吴全佑的太极拳,就是从杨露禅和杨班侯那里学到后,加以改编,自成套路的。也就是说,吴式太极拳的源头,还是太极杨家。
总之,当时在北京城里练太极拳的,多是杨家的门生。
一些太极名家听说宋书铭的太极拳登峰造极,纷纷登门拜会。许禹生和吴鉴泉亦在其列。大家在和宋书铭比推手时,竟个个不能自持,左摇右晃,纷纷跌倒。哪怕许禹生等人,也不能撑过一分钟。
宋书铭当时虽然已七十高龄,在和这些太极高手较技时,却气定神闲。许禹生等人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争相以弟子之礼拜他为师。
明明都是杨家教出来的太极名师和高手,结果都败在了一个老头手下,还都拜老头为师,这让数十年雄踞京城武术界首位的太极杨家情何以堪!
眼看着杨家的名誉岌岌可危,杨少侯再也按捺不住,带着徒弟吴图南,找上门去,要和宋书铭一较高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宋书铭打败一干太极高手,也是想会会这个轻易不出手的杨少侯。所以当他听说杨少侯亲自上门拜访,立刻迎至门外。二人寒暄了一会,便在室外比起了推手。
宋书铭刚搭上杨少侯的手,就觉得空无一物,搭不到实处。而杨少侯也有同样的感觉,因此二人迟迟未动,仿佛入定一般。就在旁人诧异不已的时候,突然杨少侯手一抬,宋书铭竟如被风吹一样,踉跄后退了3丈之多,险些摔倒。
宋书铭不由得连连赞叹,好厉害的“凌空劲”,今日领教了!
这个宋书铭其实是个豪爽之人,虽然败给了杨少侯,但是他当时却还咏歌一首,以表达他对杨少侯的钦佩之情。
杨宋较技一事,很快就在武术界传播开来,一时成为武术界的美谈,并被载入太极拳史中。而杨少侯以其第三代传人的身份,不仅捍卫了杨氏太极拳的名誉,又给杨家增光添彩,一时引得不少人慕名拜师学艺。
(杨澄甫)
奇怪的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上,却只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澄甫传天下”的说法。
按道理说,杨澄甫虽然在杨健侯去世后,闭门谢客,在家苦练武艺6载,终于艺成,但他的功夫与杨少侯相较,还是差了不少。那么,为何一身绝学的杨少侯,却没能成为太极拳“传天下”的重要人物呢?
原来,杨少侯虽然武艺无人能及,但他性格刚强固执,不通权变。
民国时期倡导全民习武,但习武的根本作用是强身健体,而不是以技击为目的。因此,不少门派武功与时俱进,纷纷把原本复杂的架式加以改编,成为大众化的武艺。杨少侯却对这些做法颇为以为意,根本不屑于这样做。
此外,杨少侯的性格十分刚强暴躁。他教拳的时候,一定要循规蹈矩,按他所学的来教。当学员不能完成任务,提出想要降低难度时,他就很不耐烦,表示“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学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学就怎么教”。
由于他教的难度太大,很多学员根本学不了,大家见他又不肯变通,就走掉了不少。
除了不能因材施教,杨少侯在教学上的严厉,也让学员瑟瑟发抖。他总说“寻亲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还说“不打不知,不痛不知”,总之他的教学方法,就是棍棒下面出好手。
比如他在和学员推手时,根本不管对方学到了几成,就搭手不放,且出手不分轻重。学员跟他学一回拳,常常被跌得鼻青脸肿。不仅疼痛不已,还十分狼狈。因此几乎没有学员能坚持到最后。
时间一长,尽管都知道杨少侯一身绝技,但再也没人愿意拜他为师学艺。这样一来,杨少侯的生活每况愈下,让他不得不去给人当保镖谋生。后来,南京等地成立了国术馆,也有国术馆聘他去教授太极拳,但他不擅交际,又不肯受嗟来之食,常常教拳不久就负气离去。
在杨少侯年老的时候,想要给人做保镖,也没有人肯雇他了,再加上他又无弟子,因此无人侍奉左右。而他因对环境不满,只能靠吸食鸦片麻痹自己,这无疑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
然而,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居然还有人强邀他比武。垂垂老矣的他,哪里还能再逞当年之勇。但杨家的声誉,却不能不维护,再加上生活艰难,世间没什么可留恋的,于是他只有自杀身亡,断了别人比武的念想,也断了生的希望。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