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秦朝如何确立起政权的合法性?借用天的权威来神圣君权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大吉大吃的《秦朝如何确立起政权的合法性?借用天的权威来神圣君权》,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齐国,正式宣告了六国统一,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确立起统治的正统是必要的。在中国古代,要确立起正统必须从宗教的角度着手。先秦的时期的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两次“革命”,其统治者都搬出了天命的理论来宣传其合法性。秦朝建立后,在结合商周的天命理论基础之上,又吸收了战国以来的“五德终始轮”等思想,将王权神圣化,宗教化。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要求称帝。大臣们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而建议称“泰皇”。但秦王并不满意,他最终选择了“皇帝”一词。
秦始皇
皇”是“煌”的本字,意思为太阳光芒,引申为伟大。最后皇又有了王的意思,在甲骨文中,“皇”字和“王”字基本相同,其字的形状如斧钺之形;在金文中,“皇”字就如一个带着王冠的国王。中国古代传说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合称“三皇”。而在秦始皇之前,并没有现实中的国王称皇的的。
古文中的皇
帝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天地万物的主宰,“帝”和“天”在甲骨文中的写法类似。商朝人尊天事鬼,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和祭祀来沟通天地。在古代人们心中,古代天地有“五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而在商朝后期,人们也把去世的先王称为帝,如第如帝辛、帝乙。到了战国时代,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部分君主一度试图称帝,如齐闵王、秦昭王、燕昭王一度试图称“东帝”、“西帝”、“北帝”等。
古文中的帝
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地位远超六国诸王,因此选择称帝,帝号为“皇帝”。采取“皇帝”此称呼,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地位比王更高,另外一方面给皇权加上了一层神权色彩。另外自称上,秦始皇也做了规定,只允许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为“诏令”,皇帝的印章称为“玺”。
二,“五德终始说”的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五行思想,五行就是将世界万物的属性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性为五色,章为五声”,而《国语鲁语上》又有“地有五行,所以生殖也”。可见在春秋时代,五行的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不过,早期的五行思想只是对大自然规律的简单归纳。到了战国时代,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齐国的方士邹衍开始将五行学说运用到了社会领域,创造出了“五德终始说”以解释王朝更替。邹衍认为每个朝代各有其属性,虞是土、夏朝为木、商朝为金、周朝为火,而取代周朝的必定是水德。
五行
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将秦朝定为水德,宣告正式取代周代的火德。随着水德的确立,必须要“改正朔,易服色”,也就是制定新的历法,改变服装的颜色。根据水德的性质,秦朝服色尚黑。而在历法方面,“朝贺皆自十月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在数字方面,以六为纪,如“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汉书·律历志》论述道:“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经过一轮循环,也就是六和水德相配,所以秦朝规定以六为纪。另外,秦始皇还定黄河之名为德水。
以黑色为主的秦朝服饰
秦始皇“改正朔,易服色”和采用水德的目的在于宣称其取代周代是天命所归,为政权的合法性做神圣化的理论。秦朝采取水德也符合法家的治国理念。秦国刑法十分的严酷,严而少恩,“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而水德在四季中则代表冬季,主刑法,唐代的司马贞曾论述到:“水主阴,阴刑杀”,《管子》中也提到“阳为德,阴为刑”。因此水德和刑法便联系了起来,所以司马迁记载为刑法“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秦朝法律条文
三,巡游活动
为了进一步宣传自己的威德和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巡游活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共进行了五次巡游活动,伴随着巡游的便是刻石铭功,封禅扬德,求仙问药。史载秦始皇的巡游队伍的规模十分豪华,“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半之”,在巡游队伍中除了军队和政府官员之外,还有尚书、御史、博士等以记载询问。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分别是:公元前220年,巡游陇西、北地;第二次,前219年,巡游齐鲁,进行封禅活动,刻石颂德,并在泗水打捞九鼎,后又到达湘江流域;第三次,前218年,巡游琅琊、上党,在途中曾遭遇张良的暗杀活动;第四次,巡游燕地,到达碣石,视察边疆情况;第五次,向东南到达了会稽山,刻石记功,于是北到琅琊求仙问药,最终在巨鹿郡沙丘去世。
第二次巡游路线
秦始皇在巡游中的几件事情值得注意,其中第一件就是宣传功绩,仅《史记》中就记载了秦始皇曾在邹峄山、泰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山刻石颂德。秦始皇自认为自己功绩超越三皇五帝,又天下初定,因而急需要向黎民百姓宣传其伟业,以安定民心。除了宣传功绩之外,秦始皇还劝黎民百姓遵循道德规范,专注于生产。如在泰山的铭文有“贵贱分明,男女礼顺”,在碣石铭文“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在会稽山铭文“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等。这些做法对于试图统一六国地区的风俗,以端正民间的道德风尚。
泰山石刻
第二件事情便是进行了封禅活动。秦始皇为了显示自己受命于天,便在齐鲁儒生的建议下封禅泰山和梁父,祭祀上帝。封禅是齐鲁一带民族的祭天仪式,其目的在于表示接受天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管仲曾提到上古时代有黄帝、大禹等72位君主曾经封泰禅梁。而秦国早期远在西方,并无封禅泰山的行为,而是祭祀白帝。秦始皇封禅泰山梁父,其目的在于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在路过泗水之时,秦始皇下令打捞周代在此沉没的九鼎,九鼎代表着天子的权威,得到九鼎就代表顺天承命了。不过秦始皇的这次打捞并没有成功。
封禅大典
除了封禅泰山之外,秦始皇还一路上祭祀各山川之神,“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但秦始皇并非真的崇拜神灵,只是借助其迷信百姓的作用罢了。在第二次巡游到达湘山祠的时候,遇到了大风阻碍了渡江行程,秦始皇因此下令砍尽湘山的树木。
第三件事情便是求仙问药。秦始皇的许多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齐鲁方术士的影响,如“五德终始伦”的接受就是从邹衍弟子的建议中得来。秦始皇十分信任这些方术士,希望他们能够到海上寻找到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不过这些只是方术士欺骗秦始皇的把戏而已,后来徐福东渡不知所宗,而卢生等又诅咒他,最终引发了坑儒事件。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核心之一,从夏商以来,统治者就通过占卜祭祀等活动来沟通神意。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想更加成熟,如主要的史书都会记载天象,以供人附会解释。孔子也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随着阴阳五行观念的发展,邹衍等齐国方术士创造了“五德终始说”,标志着天人感应理论的正式成熟。而秦朝也是第一个全面推行其理论的帝国,随后历朝历代都进行了其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