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唐寅有大量书画,文物界有个鉴定其书画真伪的办法,不知是否正确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黑夜中的《唐寅有大量书画,文物界有个鉴定其书画真伪的办法,不知是否正确》,希望大家喜欢。
明代唐伯虎是一位大才子,他一生曾作画无数,却也有不少人因利益模仿他的画作。该如何分别唐伯虎的真迹与赝品?文物界专家提出了几个鉴定的小妙招,它们是否管用?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是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从小聪明伶俐,被乡人称为是才子,在成化二十一年时,他也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成功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至弘治十一年,又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入京参加会试。可惜的是,在弘治十二年,他因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而坐罪入狱,被贬为浙藩小吏。自此之后,唐伯虎丧失科场进取心,整日游荡于江湖,并埋没于诗画之间,最终成为一代名画家。曾与沈周、文徽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亦为“明四家”。
可惜的是,唐伯虎晚年之时穷困潦倒,一直靠着朋友的救济度日,至嘉靖二年时,唐伯虎于寒窑去世,一代书画大家就此陨落。
唐伯虎一生作品极多,包括《双松飞瀑图》、《金阊别意图》、《函关雪霁图》、《洞庭黄茅渚图》、《梦仙草堂图》、《西州话旧图》、《桐山图》以及《班姬团扇图》等。后世画坛对于唐伯虎的评价极高,甚至将其奉若神明,其画作真迹也被拍卖出极高的价格,堪称是天价。
既然唐伯虎的画作价值千万,自然会有利欲熏心者企图从中牟取利益,于是各类赝品开始充斥在文物市场,令收藏者为此头痛不已。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骗子的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鉴定者们也见招拆招,总结出不少鉴别唐寅画作的技巧,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谈谈:
第一种鉴定方式,就是根据画作的风格进行鉴定。众所周知,唐伯虎最擅长的领域,正是山水、人物、花鸟,其中以山水造诣,以小斧劈皴绘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同时笔墨细秀,风格俊逸,兼具南北宗画派所长。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唐伯虎更不会例外,因此在观赏画作时,需要注意笔墨的书画方式,从中体会其风格,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第二种鉴定方法:根据唐伯虎本人人生不同时期的笔法风格,也能对画作进行品鉴,继而剔除伪作品。在唐伯虎30岁以前,他曾师从沈周,并受元代王蒙等的影响,用笔很细,画面工整、含蓄。此时的唐伯虎虽然正值人生的得意阶段,却仍是画坛初学者,故此笔法不够淳厚老练,颇有稚气未脱之感。
唐伯虎31岁至44岁时,他因受科举冤案牵连,随即回到苏州后拜周臣为师,并向其学习南宋“院体”山水画法,开始用粗线条,致使山体元素都显得既硬又尖,且景致都被挤向右边。除此之外,唐伯虎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还学习了杜堇的白描手法,正因如此,他在这一阶段所画的人物,都是使用线条流畅的白描手法。
至唐伯虎晚年时,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因宁王有谋反嫌疑,他只能装疯卖傻脱身,自此思想便渐趋消沉,其绘画作品也综合了各家画法,形成细笔、粗笔结合的成熟山水画风貌,层次感极强。
最后一种鉴定最简单,就是观察唐伯虎(唐寅)在画中的署名。按照唐伯虎的习惯,他笔下的“唐”字多是用一竖连“口”字,而用一横连“口”字的题名却很少见,因此可以定义为赝品。至于该方法是否百分之百有效?书画界专家也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
唐伯虎是一代书画名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敬仰。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甄别鱼龙混杂的作品,在沙中淘金找到唐伯虎的真迹,如此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参考资料:《唐伯虎的一生》书画出版社出版郑建国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