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高考记忆:无悔的青春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的《高考记忆:无悔的青春》,希望大家喜欢。
胡跃清
第1186期
我出生在绩溪县坑口村,即现在的龙川景区龙川村。 1967年入坑口小学读书,当时小学设在胡氏宗祠内,教室在胡氏宗祠旁边的丁氏祠堂,三年级开始是复式班(三、四两个班级在一起上课),直至小学毕业。 三年级教室在胡氏宗祠寝堂东侧,五年级教室在胡氏祠堂寝堂三楼上东侧。
1971年11月,发生了一件回想起来令人非常不安的事:课间休息,四年级一位胡姓同学和我们班的一位胡姓同学一起玩耍,撞在护栏上,护栏倒塌,两人同时从三楼摔下。四年级的那位同学摔在花坛东南角花岗岩石板上,只是腿断了,估计是腿先落地;我们班的那位同学头向下,摔在花坛中间花池的西边,西边花池当时分别有二个三级花岗岩阶梯,中间相隔25厘米左右,我们班的同学头插在阶梯的间隔中,两肩膀各扛着一个阶梯。
我当时就在花坛旁边,吓蒙了,先想到的是告诉班主任舒老师,在舒老师的指挥下,我背起同学就往合作医疗点(原称为大队部,现在的少保府)走,当时的合作医疗点的医生,是黄山市人民医院业务院长程医生和他的妻子石医生下放在坑口村。他们第一时间得到精确治疗,转危为安。
1972年7月我从坑口小学毕业,小学期间学识和人品的培养得益于舒甫汉、程启如、方祖仁等老师。坑口小学附设初中班,我们是第一届,两个老三届毕业的高中生(民办教师)担任我们的主要老师,这两个老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尽他们的所能使我们最大受益,圆满完成初中的学业。
75年7 月初中毕业,推荐进入绩溪中学学习。说起来我上高中得益于“牛鬼蛇神”:那个时候“地主婆”是要扫大街的,“地主婆”(现任黄山市中医院院长的妈妈)扫地到我家门口(景区10号房旁边),我妈妈拿水给她喝,两人闲话,说起我上学的事情,她说:不要以为现在不重视读书,大家可以不读书,以后这个社会还是读书的人说了算,小孩读书最重要。我妈妈才同意我参加推荐上高中。
我终于跨进了绩溪中学的大门,编班在高一(1),班主任是谢孔山老师(教物理),谢老师后来担任绩溪中学校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经多方努力,将绩溪优秀教师调入绩溪中学,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办法,探索教育教学评价办法,使得绩溪中学高考本科万人达线率宣城地区第一,远远高于其他地市,终于让绩溪中学成为绩溪人民满意的学校。
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时候,还不知道会有高考,学校是按部就班:上课,上晚自习。每周都有劳动,挑石头、挑沙建校,用板车拉砖,在校园里挖地种菜等等,学校的秩序是正常的。
打破常规是惊雷!来得太快,我们没有准备,我们来不及准备。
1977年7月,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十余年的各届学长们,并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期待,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就必需学习。特别是“老三届”的学长们,他们学识基础相对扎实,他们有的在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还有一些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积极努力工作着,学习着。当他们终于等来了高考大门的重开,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他们欢呼雀跃,欢欣鼓舞。
77年的我,是一名高二在校学生(当时改学制,我们高中延长半年,秋改夏),我的听课笔记就成了他们的热门,争着借,争着读,我都被他们感动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77年高考,我们高二年级在校学生每班推荐3名品学兼优学生参加,全校9名。我被推荐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我们被推荐的同学个个跃跃欲试,珍惜着人生的机会。但当年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录取时向历届学长们倾斜,我们九个同学没有被录取,所以我们就成了78届。
恢复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的喜事,出身在农村家庭的我,只能凭借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小学、初中、高中我一直品学兼优,偶而不守纪律,做点小动作,老师也谅解了。作为应届生,高中一毕业就能参加高考的,我觉得自己异常幸运,因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来了。
78年3月至6月这个学期,学校特别重视教学组织,学生方面:按成绩组织了一个高考班;教师方面:集中优秀教师。记得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就有三个:程元杰、汪光恺、崔广柏,他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各有所长,学校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每位老师都尽职尽责,大多数老师自己刻钢板,编复习资料。许少雄老师高考前一天晚上,还让我们几个学生到他房间去,给我们猜了两道作文题,高考作文题就是其中之一。谢孔山老师在高考前自编了一道物理综合题,跟高考最后一道综合题基本相同,我们想不到老师有这本事。
学校、老师真是尽心尽责,我们学生也尽心尽力。
78年高考我们原来推荐的9人全部录取,其中周艺锋化学100分(满分)、淦五二化学99分,他俩录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物理93分,录取在安徽大学物理系固体专业;应届本科录取16人,全县录取36人(这个数字记不准确了)。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新生当年秋入学(这个数字来源于网络)。
高考后填志愿是一件头疼的事,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数,也不知道院校录取是什么分数,只能根据老师对学生成绩的估计和自己学科的特长去填报志愿,所以我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志愿书上。我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大学物理系固体专业。志愿填报后,学校组织填写高考信息表,老师要求联系地址填写绩溪中学(我不专心,没有听到老师的话),我将联系地址填写成:瀛洲乡坑口村。所以拿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大学将通知书寄到瀛洲乡,导致通知书寄到几周都无人问津。这个过程,我急、父母急、班主任急、学校急,总分比我低的同学都拿到通知书,我没有拿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来还是母校(绩溪中学的校领导)根据当时我的志愿联系安徽大学,才知道通知书的下落。回想当时,我感慨万千,老师的话不能不专心听啊。
这样,当年18岁的我凭着学校的关怀和自己的努力,走进了安徽大学的校门,成为了物理系的新生。而大学四年,时光荏苒,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次,优秀学生会干部二次。毕业分配回绩溪县,当时分配在经委,后因母校要求,改签到绩溪中学。
从毕业到现在,我竭尽所能,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我曾做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每任一职,都爱岗敬业,积极奉献。
愿绩溪的教育越来越好。
(作者系原绩溪中学校长)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