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东周为何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何谓春秋,何为战国?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震旦说的《东周为何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何谓春秋,何为战国?》,希望大家喜欢。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全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开始于三皇五帝,而后便是尧舜时期夏商与西周,西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耳熟能详,昏庸的周幽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西周之后便是东周。东周也就是所谓的春秋与战国时期,在历史上少有这样一分为二的朝代。
东周的开始就是春秋时期,关于春秋时期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也有的认为是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53,也有的是认为是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03年,但基本上都属于东周的前半期。
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即位,与此同时诸侯国开始崛起,周朝实力已不足以控制他们,动乱爆发,周平王必须动迁保存实力,将国土让出,此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完全不能约束各位诸侯。群龙无首,征战不断,各位诸侯各怀野心,都想称霸。
在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登场,联合八个诸侯,征服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桓公去世后,宋襄公趁其皇位交接之时借机争霸,可惜没有保持多久,楚国后来居上,当时北方地区,晋文公也凭着自己深厚的国力,称霸众诸侯,还有同样厉害的秦穆公也同时登场。在春秋时期征战不断,王室军事力量的衰败是导致动荡的决定因素,穷兵黩武必将走向灭亡。
战国时期比起春秋相对安稳一些,年年征战,已经出现势力鼎立的情况,中期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鼎立,各个诸侯国纷争变成七个国家的争霸,最终秦国一统天下,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
刚开始,魏国的国力强盛、势力强大,但一个国家的强大必定会遭受别的国家的嫉妒、排挤和不屑,秦国和齐国合力夹击,最终魏国战败,走向衰败。而秦国和齐国,因为变法的胜利,跃身成为大国,分别矗立于东西两边。
另一边,楚国通过国内变法成功在江南一带有了统治地位,赵国和韩国趁机攻打别的国家,周国内乱,民心不稳,他们就趁机煽风点火,将周国分裂成为两个小国家,再一点一点蚕食周国的土地,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在所有国家中,燕国最为弱小。
名誉对于各国是十分重要的,谁都不愿意背上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名声,各国虽然都已经初具雏形,但碍于名誉,各国君主都没有独自称王。一直到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称王,在公元前325年,以秦惠文王为首的称王掀起各个国家称王的热潮,而后燕、赵、韩、宋、中山等国家君主逐个称王。
一个强大的国家,绝不满足自己的强大,为了获取更多的势力,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开始拉拢周边的小国家,所以秦、齐、楚这三个强大国家的对立关系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峻,对立关系被推向历史高潮。
秦国虽然同时与多个国家对峙,但由于秦国本身是最强大的,并且联合国家关系并不是十分牢靠,所以秦国与其交战之时,基本上稳居上风,占领主导地位。先制服韩国、后破灭魏国、重创楚国、攻破巴蜀,只有齐国没有与强大的秦国起正面冲突,所以在东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主导地位。
时间来到战国晚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混战愈发激烈,楚国首先背叛了合盟,转而与秦国联盟,没曾想遭受秦国的算计,被韩、赵、魏三国夹击,最终衰落。同时在另一边,虽然齐国联合韩国、魏国与秦国抗衡,奈何实力悬殊巨大,最终还是败给秦国汹涌的进攻。
公元前251年,赵国刚刚战败,此时的燕国想要偷袭,结果反而被赵国击破,原本的七个国家在数年战争之后,逐渐转变为秦国与剩下国家的对立。而秦国,在历经多次战事之后,其国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还越发强大起来,最终于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战国时期就此结束。
为何东周会划分春秋与战国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像这样长时间分裂的东周王朝是非常罕见的。整个东周,虽然历时500多年,但这段时间战争不断、纷争不停,东周王朝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挂了个名号而已。所以后人不愿称这段时期为东周,而是按照时代特点称作春秋与战国。
不容忽视的是,无论如何划分春秋与战国,都会围绕着三国分晋,原因是此前后的社会形态不同。此前,虽然诸侯建立自己的小政权,但始终遵守周王朝的制度,但是此后,郡县制显世,加强权力为中央所统治,更能凝聚一个国家。
东周王朝的实力太弱,弱到大家忽视其制度,各个诸侯称王称霸,造成分裂的局面,所以大家更愿意称为春秋与战国时期,分裂的东周王朝是多方势力的较量,也让文化出现多元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国家纷纷变法,寻求治国之道。
参考资料:
《春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