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袁绍”郭嘉《十胜十败论》系列——客观评价真与假

“袁绍”郭嘉《十胜十败论》系列——客观评价真与假

时间:2022-08-26 08:15:15来源:飞鸣说娱乐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飞鸣说娱乐的《郭嘉《十胜十败论》系列——客观评价真与假》,希望大家喜欢。

导言:在上一篇文章中,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中的内容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为了方便,下文将《十败十胜论》统一简称为十论。今日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探讨十论的真假(究竟是何人提出)。第二部分将分析十论提出的背景和理由。第三部分是分析十论的影响和意义。

十论的真假

在曹操遭遇宛城之败后。当时袁绍写给了曹操一封书信,言辞傲慢,曹操看后大怒,行为都与平日里不一样。众将都认为是宛城之败的缘故,而只有荀彧认为曹操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变得这样,一定是有别的事情才会让主公变得茶不思、饭不想。于是前去问询曹操。曹操将袁绍的书信拿给荀彧看后,说道:“我想要攻打袁绍,奈何现在力量不够,该怎么办呢?”

军师联盟 荀彧

曹操当时刚刚大败,又加上袁绍的侮辱,心里头那个火气可想而知,恨不得立马将袁绍灭了,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现在论真打的话还可能打不过袁绍,所以曹操当时那个心态很爆炸,有火撒不出,很憋屈的一个心理状态。作为曹操多年的谋士荀彧自然一下便知曹操所思所想,于是这样向曹操说道: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开头先说自古以来那些胜利者和失败者,如果真的有才能的话,即使一开始弱小也必将强大起来,如果没有才能,即使现在看起来强大也早晚会走向末路(言下之意:主公你这一时的失败没什么的,不要垂头丧气的,现在我们实力不够强大,但是只要凭着您的才能早晚都会成就霸业的,袁绍现在看似强大也不足为惧)。

楚汉相争

接下来以刘邦和项羽为例(你看之前的刘邦和项羽,还不是一开始看似弱小的刘邦打败了项羽嘛,借古喻今)。

前面讲了这些“虚”的(让曹操先慢慢恢复信心,感觉也确实是这样哦,现在失败怎么了,袁绍强大怎么了,早晚将他拿下。不过我曹操有那方面的才能么?)。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一般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对于自身的优点即使知道也不太能确定。而从别人口里说出的往往就显得客观和真实。

新三国曹操

随后荀彧紧接着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一些不同,从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四个方面夸赞曹操比袁绍做得好,比袁绍厉害(这就是主公您的才能体现呀,好多方面都比袁绍做得好,所以不要不开心了)。

最后结尾,袁绍就算很强大那又能怎么样呢!曹操听完高兴的不得了。

“太祖悦”。

这还没完,紧接着荀彧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计划(前面一大堆都是让主公曹操重燃信心,知耻后勇,那归根结底还是要行动起来才可以,光有想法是不够的)。于是提出先攻打吕布,将东边的隐患摆平,再调派钟繇镇守长安,稳固西部战区,这样我们就可以全力备战袁绍了。

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时,曹军的军粮快耗尽,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有点迷茫的时候曹操向贾诩询问该怎么办?

三国演义 贾诩

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贾诩是从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四个方面阐述,旨在劝曹操坚持下去,寻找机会一举攻下袁绍。

5、为什么会有质疑郭嘉十论真假的声音?

首先《十论》没有在《三国志郭嘉传》正传里出现的,而是来自裴松之引的《傅子》。

其次,在《三国志》正传里记录了荀彧和贾诩的“四胜四败”。

此外在《三国志》里,荀彧、荀攸、贾诩三人是归为一个列传里,而郭嘉则是和程昱等人列为一传,这让很多人就认为郭嘉不如荀彧,因此当荀彧的四论被记载在正传里后,就有人质疑郭嘉的十论是假的了。其实陈寿已经给出这样列传的原因了:

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意思就是程昱和郭嘉等人,也都是当世奇才,虽然他们品德举止方面可能做得不是特别好,与荀攸的品性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出谋划策这方面,跟荀攸还是有的一比的。 所以在陈寿的眼里,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一类的,所以列为一传。

不过在《资治通鉴》中,十论被记录在案。可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曹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对曰:“.......”

资治通鉴

在《通鉴》里是曹操问荀彧和郭嘉两人,而其后的回答也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个人说的,这可能也是司马光在编写的时候也无法判定十论究竟是谁所作,因此采取这种方式将十论归为荀彧和郭嘉共同总结的。

“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因此,傅玄离世时,谥号为“刚”。

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傅玄是个性格刚直的人,有点较真的人。傅玄一生撰述著作评论治国的三教九流以及三史旧事,再加上致力于国家教育计划、平役赋、兴水利等事业,在傅子一文中的记载多少还是有些可信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郭嘉十论发生在建安二年(197年)3月之前。

荀彧策论,发生在曹操宛城之败后(197年)正月。

贾诩策论,发生在官渡之战时,约在建安五年(200年)。

6、郭嘉和荀彧的关系

荀彧和郭嘉都是出自颍川,两人是同乡,年轻时就经常一起谈论天下大势。荀彧和郭嘉当时都是士族,只不过郭氏一族相对来说没有荀氏一族显赫。

郭嘉

荀彧和郭嘉两人都是一开始在袁绍处任职。两家都是当时的士族,为了家族利益都去投效当时实力强劲的袁绍。包括同族的荀谌(荀氏一族)、郭图(郭氏一族)也都在袁绍手下任事。但荀彧和郭嘉都看出袁绍不能成大事,最后都转投曹操。从荀彧向曹操推荐郭嘉就可以看出,荀彧和郭嘉的价值观至少是相符的,是同道中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郭嘉的十论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也是由郭嘉所提出的,但可能是基于荀彧四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首先就内容来说,各种关于袁绍的描写几乎都是类似的,在三国志不同人物传里对于袁绍记载,“色厉胆薄”“好谋无断”等是最多的描述,也说明在三国时期,袁绍的这些特点几乎人人都知道,因此不管在四论和十论当中对于袁绍的评价都是相类似的。此外,郭嘉和荀彧的关系本来就不错,又都在袁绍手下和曹操手下效力过。因此两人私下也会交流对于两位主公的看法。再加上曹操喜欢“遇事众议”,每位谋士的观点也自然被大家熟知。所以四论和十论中很多观点相重再自然不过了。

另外,当初郭嘉向曹操陈述十论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十条这么多,可能是在四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点,而十论最有可能是事后曹操令郭嘉将帐前所说进一步完善,最后写成文书通告三军。

不管是不是郭嘉提的,也不管是不是十条或者多少条,起到意义的就是这篇策论带给曹军当时的影响。因此也有必要去探索十论是基于什么局势下提出的,为什么要出现这样一篇策论等问题。在弄清这些问题后,也有助于验证十论和郭嘉的关系。且听下回分解。

期盼大家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文章中如有错误之处或者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