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明朝”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

“明朝”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

时间:2022-08-25 11:45:55来源:经纬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经纬历史的《古代帝陵大多被盗,明十三陵为何很少被盗?满清当立首功》,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古代的皇家陵墓由于在皇帝去世后,陪葬了很多金银财宝,所以大多数都被盗过,除了秦始皇陵外,从汉朝的诸多帝陵到清朝的东、西陵等或被官方或被民间高手盗过墓。

但令人奇怪的是,唯独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却很少被盗,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难道明十三陵中暗藏了比秦始皇陵还高深的机关吗?

明十三陵指的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葬入思陵为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的十三座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在明朝就很少出现被盗,主要是得益于明朝的历代皇帝们对其先祖的特殊保护。

明朝时,每修建一座帝陵,都会设一队士兵看守陵墓。到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设立昌平镇,并在昌平镇驻守了上万的部队,这样一来,既起到了护佑京师的作用,又加强了守卫帝陵的力量。

当时镇守昌平的总兵,还在各个帝陵外设置了神宫监和祠祀署等内外官员,作为陵寝的管理人员常驻陵下实施管理。因此,明朝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帝陵墓室不可能被人盗掘。

到明朝灭亡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急于攻击北京城,推翻大明王朝,他在攻打昌平镇时,仅仅烧毁了定陵(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上的一些建筑,并没有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到了清兵入关后,满清政府为笼络中原的汉人,他们对明代的这十三座帝陵不仅没有破坏,反而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从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开始,即顺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间,各陵设有守陵太监(又称司香内使)。

雍正二年(1724年),满清还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简王的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为一等候,令其世世代代负责明十三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

满清作为一个关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其统治中原近300年的时间里,认真地保护了前朝的帝陵,明十三陵能完整地保护到现在,说满清立下首功也不为过吧?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将明十三陵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对象,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后裁革陵户,改设明陵警察所专门对明十三陵进行保护。

由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都对十三陵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除了靠外的思陵(崇祯帝)在民国年间被盗过外,其他的十二陵都没有被盗掘过。

明十三陵没有被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

比如,清代的清西陵光绪的地宫和清东陵乾隆的地宫及慈禧的地宫,他们的地宫构造相对简单,而且地宫的入口全都统一设置在宝城琉璃影壁之下,只要顺着往下挖就肯定能找到入口,而且清陵的埋入深度较浅,容易进入。

而明代的帝陵入口都不是固定的,不像清陵那么好找。从目前唯一发掘的定陵看,在官方背景发掘的大前提下,大张旗鼓的考古队在寻找地宫入口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功夫,而且在找到之后也经过一年多的挖掘才挖出一个雏形。

而且明代的帝陵明显比清代的帝陵深的多,比如定陵的地下宫殿距地面竟然有27米,你试想一下,27米有多高?足足有现在九层楼那么深!因此,一般的盗墓贼根本不可能轻易盗了明朝的帝陵。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定陵本来保持的非常完整,但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经过考古人员的挖掘之后,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万历帝身上穿的精细织物和龙袍,都在一瞬间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定陵出土的其它大量丝织品也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本文参考自:《老北京记忆》、《中华考古事典》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