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东吴名将太史慈,临终遗言暴露野心,原来他的志向是当皇帝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故事迷的《东吴名将太史慈,临终遗言暴露野心,原来他的志向是当皇帝》,希望大家喜欢。
小说《三国演义》与历史不同,小说人物形象单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复杂的。《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定位是东吴第一名将,武力高强和孙策关系很好,在与魏将张辽在交战中战死。
历史上的太史慈这个人并不简单,此人有志向有野心,且并非战死,而是病逝,享年41岁。太史慈临终前吐露遗言,感叹道:
“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七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从太史慈的临终遗言中,我们分析,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志在当皇帝,野心不可谓不大。
结合太史慈的生平事迹和去世时间,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其野心之大,并非甘心久居人下之人。
太史慈为何会为孙策效力?
抛开小说《三国演义》,史书《三国志》中记载汉末时期箭术精湛的人只吕布和太史慈两个人。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善骑射,弦不虚发,是少有的骑射高手。不少人觉得黄忠才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一射手,那都是被《三国演义》误导的。
起初太史慈是扬州刺史刘繇的部下,当时孙策用老爸孙坚传下来从传国玉玺向袁术换了些兵马,准备东山再起,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袁术野心勃勃,妄图用传国玉玺称帝,见孙策如此“慷慨”,愿意用玉玺交换,也就没多想,答应了他的要求。
当然,孙策想要创事业,凭借他从袁术那里带来的人是不够的,好友周瑜带兵入伙后,建议孙策招贤纳士,扩充队伍。
孙策大军到了东阿后,算是侵犯了扬州刺史刘繇的地盘,他令太史慈侦查军情,在半路上遇到了孙策和他十几名部下。
即便孙策一方人多势众,太史慈也全然不惧,上前与他大战一场,打到双方大军到达才罢战解散,这是太史慈与孙策第一次相遇。
刘繇兵败后,太史慈护送他逃到豫章,途中逃入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并且占领泾县。孙策在攻打泾县时,俘虏了太史慈,亲自为他解缚,并且好言安抚,拜他为折冲中郎将,算是孙策帐下武将中的一号人物。
刘繇在豫章病逝,他手下有一万余名战力很强的丹阳兵无人可依附,孙策便让在丹阳兵心中威望甚高的太史慈前去安抚,将他们收入麾下。
孙策身边的将领都觉得放了太史慈后,他收复了刘繇的旧部后就不会回来了,孙策给予了太史慈极高的信任,坚信他不会弃自己而去。
太史慈受孙策极大的礼遇,最后果然不出孙策所料,他准时带着部下回到了大营。太史慈带资入伍,孙策不能亏待他,划出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交给太史慈管理。
太史慈有自己的势力,可算得上是一方小诸侯,他之所以为孙策效力,主要原因在于孙策礼遇他,给予了太史慈很高的待遇,给足了面子。
太史慈在与孙策的交战中被俘,孙策并没有杀他,从这方面来讲,孙策也是一个很会笼络人才的领导。
太史慈是青州名士,如果恩将仇报,不讲义气,他的名声必然一片狼藉,对他日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太史慈的哪些行为,能证明他野心不小?
汉末时期的各大诸侯中,袁术是野心非常大,他是第一个想当皇帝却付出实际行动的人,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史慈是第二个想当皇帝的人,只不过没来得及行动而已,从他临终前的那句话就可以看出此人的野心。
有人说太史慈的临终之言是希望辅佐孙权称帝,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有些遗憾。可太史慈去世的那年是公元206年,赤壁之战还没打了,就算是曹操还没统一北方,刘备更不得志,在荆州依附刘表。
当时孙权所统领的江东, 一面要应付各派系之间的斗争,一面要应付南方的山贼,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日子。就那种情况,别说太史慈辅佐孙权称帝了,没在他背后捅刀子就已经够义气了。
古代剑的长度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一般而言,古人以“三尺剑”为准,只有帝王才能配得上拥有七尺剑。汉高祖刘邦在创业时所用的就是三尺剑,他当了皇帝后才将佩剑改为七尺。
太史慈在临终遗言中,明确说要带着七尺剑上殿,那不就是一个皇帝或者权臣该干的事情,如曹操统一北方后,虽未能将刘协废除,但他有带剑上殿的特权,位列三公之上,这想必也是太史慈的野心。
即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在称王称帝后,所佩戴的剑长也不到四尺。据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有类似记载,曹操的剑仅三尺六寸,孙权是太史慈名义上的上司,他的佩剑也就三尺九寸,太史慈想要佩戴七尺剑,和汉代帝王一个级别,他野心之大,已经昭然若揭了。
早在太史慈归顺孙策前,他的许多行为也暴露了野心,如当年太史慈跟刘繇期间,丹阳兵拥护他为丹阳太守,认太史慈当了统帅。
太史慈被丹阳山越人认了老大后,他的野心也膨胀了,竟然在当地开府治事了。据《三国志》记载:太史慈即进驻泾县,屯兵立府,为山越所附。
开府治事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情,要位列三公或者是权臣,如曹操当了司空后开府治事,有了自己府内的属官,诸葛亮在当了丞相后才有开府治事的权力,太史慈就单单凭借丹阳山越的支持和青州名士的身份,也学曹操开府治事,这野心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太史慈在交战中被俘,孙策为何要厚待他,主要还是看重了太史慈身上的能量和关系网了。刘繇病逝后,他的部下没人统领,孙策派太史慈去招募,这件事很快就办妥了。
当时太史慈手中有私兵一万余人,且是丹阳山岳兵,战斗力强悍,孙策需要与他共谋大事。
孙策俘虏太史慈后,对他说了一句“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意思是今后我们一起打天下,平分江山。
孙策当时还没平定扬州,他需要太史慈的帮忙,因为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且与刘繇,刘备,孔融等人关系匪浅,孙策出身低微,他占据江东是得位不正,因此需要拉拢刘繇势力的人,包括太史慈。
孙策站稳江东后,或许也发现了太史慈是一个危险的人物,直接分给了他六个县,让太史慈去拒刘磐。
史书上这样写道: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
孙策将6个县城直接给了太史慈,用了一个“分”字,就算是孙策的亲信孙策,也没有这个待遇,不论是镇守巴邱还是拒守江陵,那也只是管理权,地盘还是孙家的。
孙权上位后,太史慈也就没有了太多记载,公元206年,也就是孙权统领江东的第六年,太史慈就离奇病逝,没能熬到赤壁之战时,否则江东内部可能先乱起来了。
结语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当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会产生一些欲望也正常,太史慈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从他私自开府封官和要佩戴七尺剑两件事来看,野心不可谓不大,就是相当皇帝的人。
太史慈野心大的同时,孙策和孙权也不是好对付的。孙策在平定江东的时候需要太史慈的势力支持,因此许诺两人日后荣辱与共,共享江山。随着孙策势力的不断扩大,他最终还是将太史慈这个人打发到了边陲之地,让他去防御刘磐和黄忠去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书》《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