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魏国”明知不敌,还屡兴北伐。诸葛亮:我的苦衷能与谁说!

“魏国”明知不敌,还屡兴北伐。诸葛亮:我的苦衷能与谁说!

时间:2022-08-20 14:06:46来源:日晓文化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日晓文化说的《明知不敌,还屡兴北伐。诸葛亮:我的苦衷能与谁说!》,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至今还争议很大,反对意见是西蜀国小力微,不自量力,无法和体量实力远超自己的曹魏对抗,还频频北伐,穷兵黩武、耗空国力。支持方则认为,如果不北伐,从发展趋势来看,坐拥中原的曹魏从人才、资源上,对比偏处蜀地的刘汉政权,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主动出击只能坐以待毙。?

蜀魏力量对比 ?

这里有几个数字,虽然时间上有所差异,但可以大致反应三国之间的国力对比。魏国在灭蜀前,国内52万户,人口440万左右,兵力50万;东吴被吞并前人口230万人,兵力20万;最弱的蜀国在公元263年,即被魏国所灭时,全国人口100万,兵力10万。 由上可以看出,从人口、兵力上,魏国是蜀国的四倍到五倍。诸葛亮数次去讨伐大于自身数倍的魏国,其困难度可想而知。? ? ?

?

?诸葛亮北伐的必要性

一、完成先帝遗愿

这一点在《出师表》说的很清楚,“遂许先帝以驱驰,……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透露了两条信息,跟从先帝起至今已经20多年,先帝已去,自己也老了。而且当时的情况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形势很严迫。

作为委身刘备的诸葛亮,“复兴汉室”同时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寄托,对于当初的战略构想,从荆州失败后,至今只是到了“据益州之地”这个小目标,统一大业遥遥无期,那种焦虑、失落难以言述。

二、要突破蜀地这个牢笼,必须北伐

巴蜀之地在三国时期,远非如今的繁荣,当时的中心只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就可以理解为何苦心经营那么多年,蜀国人口方才百万之数,上升空间太有限了。有句话形容:“乱时的天堂,盛时的牢笼”。西蜀据险,外面乱时能保平安,但是同时也把自身隔离于外界的锦绣繁华。

三、国内政局的需要

这一点有待商榷。当时蜀国有三大势力:刘备自外界带来的“荆州集团”,这帮外来户把持了朝政;原刘璋文武百官的势力,以李严为代表;第三派是蜀地的原生本土势力。刘备去世后,矛盾日渐严重,蜀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发起对外战争,可以降低国内矛盾。

如果守住街亭,北伐能否成功

可以说,除非魏国内部出现极为严重的动乱,形成各派割据分裂的局面。否则,北伐的胜算极为渺茫。

西蜀最鼎盛时,据荆州为北伐基地。但由于东吴的背叛,功亏一篑。因此,西蜀除了魏国这个明处的敌人,东吴势力也绝非能够完全信赖,吴蜀联盟并不稳固。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注意力在东吴,北伐之举又令曹魏的火力集中对付西蜀。而东吴对魏国虽有所图,但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逍遥津一战就是例子。东吴乏力的助攻,并没给蜀国减轻多少压力。

蜀国守,是据险自守,蜀国攻,就是劳师远征。魏蜀边境地形地貌极为复杂险峻。能够交通的只有那几处险关隘口。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突破口极为有限:一是关中平原,再是雍凉之地,别无他途。魏国只需在主要通道驻兵布防,蜀国一点办法都没有。

即使西蜀只推进到蜀魏边境地区,因为国力单薄导致的难以为继就显现出来。除了兵力不占优势,粮草供应运输也经常出现问题。第二次、第四次,诸葛亮都是因粮草难以到达而退兵。因此在第五次北伐,迫于无奈,诸葛亮甚至产生在五丈原屯军开垦的想法,意图在此地建立一个北伐前哨基地。

再想深一些,即使蜀军能够突破到关中平原、雍凉地区,那么点兵力,十万顶天了,能够有多大的作为呢?而且深入敌境,犯了孤军深入的大忌。如果被魏军反包围,截断退路,全军覆灭完全有可能。

因此,即使街亭不丢,历次北伐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于诸葛亮也是“尽人事,安天命”的期待奇迹之举。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