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一个福建人从国外偷带回一种东西,引发清朝人口大爆炸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微赏的《一个福建人从国外偷带回一种东西,引发清朝人口大爆炸》,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人口何时突破一亿大关的?
图:清代老照片
明代有记载的全国人口数为6000多万,清军入关时,由于明末战争不断人口锐减,但是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总数第一次突破1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十五年(1790年)又相继突破2亿和3亿。
民以食为天,清代的人口大爆炸,离不开一个传自外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
图:番薯
番薯,又名甘薯、金薯、红薯、白薯、红苕、地瓜、山芋等,是今天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一种农产品,但是,在几百年前,小小的番薯流入中国却有几分传奇。
番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将其带到了殖民地吕宋(菲律宾),被当地人视为珍宝,严禁出口。
图:电视剧《包青天》中的穿帮红薯
图:电视剧《苏东坡》中的穿帮红薯
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陈振龙的福建商人到吕宋经商,他敏锐的发现了当地的特产“朱薯”(番薯)耐旱易活,生熟可食,“功同五谷,利益民生”,陈振龙下决心要将其引进回国。但是,西班牙当局对“朱薯”看管很严,一根薯藤都不准外流,怎么办?
图:番薯藤
陈振龙第一次将朱薯装在箱篓之中,被查出。第二次装在抬货物的竹杠内,又被识破。第三次,陈振龙放弃了直接携带朱薯,而是花重金向当地人买了几尺薯藤,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将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巧妙的避过了检查带上船只返航,回到福州老家后就住宅附近找了块地试种,很成功。
图:经济实用的番薯
当年夏天,福建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种番薯解粮荒。巡抚经过四个月的试种,果然可以取代粮食充饥,大喜,通令各地栽种,大获丰收,解了当年的饥荒。
当时,还有两个广东人林怀兰和陈益从交趾(越南)带回了番薯,但是由于陈振龙的推广最为有力,后世尊其为“番薯之父”。
图:林怀兰和陈益都是引进番薯的功臣
番薯真正大规模推广,成为普通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是在清代。
番薯的优点很多:高产,适应性强,对土地气候条件不挑剔,不需太多种植技术,所以,康熙皇帝继位后,为了解决全国人口的口粮问题,就开始推广番薯种植。《清稗类钞?植物类》载:“康熙时,圣祖命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图:陈振龙故乡福建长乐的纪念亭
图:陈振龙故乡福建长乐的纪念亭
到了乾隆年间,安徽、山东、江西等地方官员开始大力推广种植番薯,乾隆皇帝还亲自发布上谕,大力推广番薯种植,把《甘薯录》“多为刊布传抄”,使民间广为栽种,接济民食。
图:诱人的烤红薯
至此,番薯遍布全国南北各地,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为清代的人口大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金署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