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义仓”天下第一仓何以使用137年而不倒?原来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义仓”天下第一仓何以使用137年而不倒?原来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时间:2022-08-17 17:35:05来源:夏末讲讲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夏末讲讲历史的《天下第一仓何以使用137年而不倒?原来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希望大家喜欢。

天下第一仓何以使用137年而不倒?原来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因为关注义仓文化的缘故,近几年笔者曾多次到丰图义仓了解背后的故事,共同推动义仓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次数的增多,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未能揭开—这座始建于1882年,迄今已有137年历史的清代粮仓,为何能一直使用至今?而且是迄今唯一一个仍在使用且发挥储粮功能的清代粮仓?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丰图义仓内城正面图

随着去的次数的增多,逐渐和丰图义仓守护者们以及周围老人了解的深入,逐渐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大寨村,由清代户部尚书阎敬铭于清光绪年间1882年倡办,义仓建造历经四年,直到1886才最终建成投入使用,共花费白银三万余两。

丰图义仓的倡办者阎敬铭(1817-1892)

整个义仓仓体共分为内外两层,其制式仿造苏州丰备义仓而设计,是丰备义仓的姊妹仓,整个内城仓城一体,兼具储量和防御功能,外城为卫城,用夯土夯筑而成,主要起防御功能,可以储粮3万余石,够当时朝邑人口半年的口粮。

丰图义仓内外城俯视图

整个义仓建于原朝邑县城西边高地上,又位于朝坂古道、黄河大庆渡口之边,与唐代金龙寺塔、宋代岱祠岑楼构成一线,形成唐塔、宋祠、清仓的历史景观轴线,与黄河对岸的中条山及鹳雀楼、渭河南岸的西岳华山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可谓黄河西部最重要的历史景观之一。

丰图义仓与唐塔宋祠构成跨越千年的历史轴线

站在仓顶可以遥望黄河对岸的中条山和鹳雀楼

“丰图”一般的理解是:丰年储粮,荒年图报,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图应该当“社区/乡里”理解,即:造福乡里。

义仓建成后,即发挥了重要的赈灾和军事功能,丰图义仓先后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仓赈灾,救人无数,也因此被慈禧太后御批为“天下第一仓”并赐阎敬铭“龙虎”二字,1938年,这里是孙蔚如军团部及所属部队就将指挥部所在地,在中条山战役中阻击日寇进入陕西的重要功能。如今因为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粮食安全教育功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公众开放。

截止2019年10月份,丰图义仓为全国仅存四个古代义仓国保单位之一(不含非国保单位),其余三个为:浙江杭州富义仓、河北深州盈亿义仓、山西运城同善义仓(为阎敬铭侄子所建),目前杭州富义仓经修缮后改为文化创意园,河北盈亿义仓经修缮后于2019年10月建成为粮食博物对外开放,山西运城同善义仓也刚刚完成修缮工作,由省文保单位升级为国保单位,但尚未对外开放,但这三个国保义仓单位都已没有发挥储粮功能。

修缮后的富义仓

修缮后的深州盈亿义仓

修缮前的同善义仓

丰图义仓建成至今137年而能继续发挥储粮功能,笔者结合历史文献和当地口述历史,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民国版《丰图义仓新章》详细记载了丰图义仓建造及管理的历史

首先,从选址上看,丰图义仓位于黄河西岸黄土老崖—仰圣堡之上,常年干燥少雨,免于河水浸泡,有利于仓体保存。

根据历代修建粮仓规制,均应选址在城中地势较高之出,一方面免于积水浸泡,以利于储粮,另一方面,也便于防守。

但在丰图修建之前,朝邑县原有常平仓,因修建在黄河滩地的朝邑城中,常年遭受黄河滩地湿气侵扰和黄河水患的影响,因此常平仓中的粮食时常发生霉变,而失去赈灾备荒的功能。(常平仓,起源于汉代,为官办粮仓,与民办义仓社仓一样,共同发挥赈灾备荒功能,但在管理上主要由政府管理,且开仓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为了避免这些弊端,阎敬铭在倡办丰图义仓时,与当地乡绅商量,决定选址在县城旁边的黄土崖--仰圣堡上,免去水患之忧。

丰图义仓建在仰圣堡上

尽管阎敬铭及乡绅们这样选址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储粮,但是客观上却营造了一个更加有利的仓体保存环境。笔者在丰图义仓发现,因为较高的地势,丰图义仓的仓体基本上处于干燥状态,仓砖虽略有碱化,但是相比地势较低地区的古建筑碱化和风化的程度低很多。

另外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

:每逢丰图义仓举行大型活动,阎敬铭都会显灵,活动当天肯定是风和日丽。

笔者从17年开始连续三年去了丰图义仓四次共同组织活动,确实神奇的是,每次都是前一天有些云雨,但活动当天或前一天就开始突然变晴,让大家都觉得很神奇。

因为这样奇事经历了好几次,知道一次当我站在仓顶俯视黄河,望向黄河对岸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里与黄河滩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地形和气候:黄河滩地地势较低,水汽充足,容易形成闷湿的局部气候,而这里地势较高,风较大,水汽上升到这里后很容易被风吹散,且四周没有阻挡,不利于形成降雨。

黄河滩地的气候与丰图义仓所在地不同

其次,为了让义仓生存的更久,阎敬铭和乡绅们在最初创办丰图义仓的时候,参照苏州丰备义仓,在设计方面花费了更多的心思。

苏州丰备义仓建于1835年,由晚晴民族英雄禁烟名臣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修建,修建丰备义仓即是林则徐除了虎门销烟之外另一杰作。丰备义仓建成后,在朝野形成了很大影响。

《丰备义仓全案》丰备义仓基本形制图

受林则徐和丰备义仓影响,阎敬铭在倡办丰图义仓时,参考了丰备义仓的设计,主要是口字型设计和章程,并结合西北地区的环境特点有所改变,兼具抗震和防御功能使得义仓仓体寿命更长,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仓地基底座采用青条石铺设,地基十分牢固。

整个仓体在关键位置的地基均采用大块的条石铺设,在条石之上在修建仓体,条石提供了很好的抗震基础,此外内外墙体之间还用鐡牵鈖钉进行牵拉固定,增强墙体的整体连接性,大大提升了墙体的抗震性能。至今在丰图义仓内城虽然可以看到虽局部墙体有少量裂缝,但墙体整体上依然非常牢固。

仓体底部的条石和墙上鐡牵鈖钉

仓城一体,下宽上窄,使得整个仓体非常结实,减少了仓体的倒塌。

借鉴古代城墙的设计原理,底部宽,上部窄,使得上部比下部轻,在建筑结构上更加利于墙体的稳固,且仓城一体的设计,节约了建筑材料,降低了造价,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将每一部分的材料和功能发挥到了最大的价值;

仓窑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储粮,另一方也增加了仓体的牢固性。

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具有恒温、利于空气流通、泥土的呼吸性、结构简单牢固等优良特性,丰图义仓借鉴了这一智慧结晶,使得整个粮仓内部常年保持在十七八度的恒温条件下,所储存的小麦等粮食可以保存4-6年之久。且窑洞的拱券式设计,利于空气流通的同时,又加强了仓体结构稳固性。

每孔仓窑内部

独特的排水系统设计,让仓体免于雨雪的侵蚀。

丰图义仓的顶部设计有向内斜坡走向,使得水流形成后迅速汇集到仓顶中部,并通过U型铸铁导水槽将雨水导到仓内院子的水缸中,仓顶不会形成积水。所搜集的雨水也成为重要的防火措施,仓体院子和外部都建有暗渠和水井,将积水快速排出仓外,或在渗积于水井。丰图义仓建成137年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水火之患。

仓顶的排水设计

仓底的集雨设施

第三、丰图义仓的建筑质量与仓砖的质量密不可分。

在丰图义仓仓顶散步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刻有文字的砖,这些砖都是最早建仓时遗留下来的。经辨认,这些砖上的字主要有“正”“保”两种,其中“正”字为正阳刻,“保”字为反阴刻。后经大家仔细考证和访问,一些当地的老人讲述了这些砖和字的来历。

丰图义仓仓顶的“正”字砖

仓顶的“保”字砖

原来丰图义仓在修建之初,需要大量的砖,而这些砖都是特殊烧制的,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并非普通的砖,于是在附近约8公里的地方的窑子头村(今大荔县朝邑镇民主村)设立两座窑厂,专门为丰图义仓烧制仓砖。

两地相距8公里

据说,当年寻找了许多地方,最后发现窑子头的土黏土含量高最适合烧制砖,所以选择在窑子头建立砖厂,当时建立的砖窑有两个,砖上刻的字就是这两家砖窑的名字,类似今天的商标,今天看来也是一种质量保证。此后这些窑厂工人就演变成一个村落,现在已经改为民主村,至今村里仍然有很好的砖瓦烧制和石匠工艺存在。

今天在丰图义仓游览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古代最早的砖基本上都保存完好,整齐大方,质量上乘,且砖之间用石灰加糯米浆粘结,异常牢固,而解放后以来修缮更换的砖则质量一般,明显质量比不上古人烧制的砖。

在清代官方著作《钦定授时通考》李关于粮仓建造的标准中这样描述粮仓的砖的标准要求:

凡磚瓦就於近倉之地立窰一二座,令窰户自燒造,石灰見買,地伏磚毎磈長一尺二寸,濶七寸,厚三寸,秤重十八斤,上燒常平二字,開磚毎塊長一尺一寸,濶五寸厚一寸,上燒常平二字,方磚毎塊長一尺,濶一尺,便磚毎塊長七寸,濶六寸二分,瓦毎塊長九寸,濶七寸重一斤半。

从丰图义仓的砖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义仓建造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第五、以粮养仓、时常维护,大大延长了丰图义仓的寿命。

古人说:

三分建、七分管,三分治,七分养

。这个道理对于粮仓来说更加适用。

丰图义仓的建成后,基本上都有管理机构和日常管理维护人员,除了定期的基本维护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大修一次,其经费由义仓自身经营收入提供。期间除了一些年代因为政治社会动荡等原因疏于修缮和维护,对于局部构建有所损坏外,主体部分扔然保持完整。最近一次的大的修缮于十余年前,基本上将丰图义仓的建筑功能恢复到了建成时的状态。

此外,丰图义仓坚持“以粮养仓”的原则,大大维系了义仓的生命。

在日常管理中,丰图义仓的管理人员发现粮食与粮仓之间构成了一个

生命共生系统

,即粮仓为粮食提供了一个十七八度的恒温和可以呼吸的适宜生存环境,粮食在这个适宜环境中处于自然呼吸状态,所释放的水分和热量可以很快地被粮仓散出去,更利于长久保存,且品质最高。可以说,粮食为粮仓提供了能量和养分,粮仓在粮食的供养下更有生命活力。此外再加上“以猫防鼠”,共同构成了

粮仓生态系统

粮与仓构成粮仓共生系统

丰图义仓以猫防鼠

“粮与仓的共生关系”另一层含义是,目前国家储备粮库特别调拨储备,希望每年的保管费能积极地维护和保护好丰图义仓,所以至今丰图义仓58个粮仓除少数几个用于展览功能外,大部分都依然存有国家储备粮--小麦。

相比其他几个义仓,基本上在解放以后成为国有粮站,虽然发挥储粮功能,但失去了文化和生态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粮食系统的体制改革,大部分的义仓都失去了储粮功能,整个粮仓也迅速自然老化,笔者曾于2018年探访同善义仓,发现失去储粮功能20余年后,基本上所有仓体内部即极为潮湿,充满了霉腐味,仓顶也非常破旧,存在漏雨坍塌的等问题。深州盈亿义仓在修缮以前也存在这个问题。

修缮前的同善义仓仓内

最后、丰图义仓丰图的文化内涵设置,也有利于增加人们对于保护义仓的意识。

丰图义仓其性质是民办公益粮仓,其主要的功能是互助赈灾,因此古人在创办义仓时用心极为良苦,投入具体的精力和财力,以达到“

丰年储粮、荒年图报

”的目的。

在现存民国版的丰图义仓的仓志中记载到:

阎敬铭倡办义仓,每件小事情都是是力亲为,积极与具体操办的地方乡绅讨论沟通,可谓煞费苦心。

在建造丰图义仓的时候,还设置了朱文公祠,纪念仓祖朱文公创立社仓法的同时,更是一种文化号召和警示,激励后世义仓管理者不忘初心,将义仓妥善管理。

丰图义仓仓顶的朱文公祠,兼具值班巡查功能

丰图义仓建成后137年来,其性质和管理模式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1886年-解放,为官督绅办的传统义仓模式,丰图义仓为地方民间组织—同义文化所直接管理,有着非常完备的管理和地方监督机制;

(二)解放后被收为国有,成为地方粮站,由政府直接管理;

(三)2005年以来,粮站体制改革,丰图义仓变更为国家粮食储备库,并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国家粮食系统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除发挥储粮功能外,兼具更多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公众倡导功能,因为意识到了丰图义仓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使得丰图义仓的管理和保护更加科学和现代化。

正因为丰图义仓的民办性、公益性和长远性,周围百姓也对丰图义仓的爱护有加,如今周围老人谈论起丰图义仓来,至今都依然充满了敬意。一百年多年来,丰图义仓没有发生过哄抢粮食、破坏粮仓等行为。

总之,丰图义仓作为古代粮仓的建造典范,除了其建筑设计外,更有许多精神文化蕴含其中,历经数代丰图义仓人的精心守护和保养,这座粮仓依然屹立在黄河西岸的黄土高崖上,不仅仅发挥了“

丰年储粮,荒年图报

”的传统义仓功能,更发挥了“

丰年建仓,盛世图俭

”的新时代义仓功能。

参考文献:《朝邑丰图义仓新章》

《丰备义仓全案》

《钦定授时通考》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