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子园谈古今的《朱熹问: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希望大家喜欢。
“买东西”这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我们似乎都会随口一问“去哪?”他也是高声答道“买东西”。其实“买东西”一词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古人也常用“买东西”一词。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这个问题早在古代便有人提出来了,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便正是“程朱理学”中的朱熹。但你万万想不到回答这个问题的竟是一位十岁幼童。
朱熹修建白鹿洞书院
1178年,宋孝宗任命朱熹为南康军兼管农事。1179年六月朱熹到任,恰逢那年大旱,庄稼受灾严重,农民收成大减,生活成了苦难。
朱熹便向朝廷请求赈灾,免税,同时着手兴修水利。很快便渡过灾难,但是朱熹也意识到了,百姓光能吃得饱了,但教育程度不高可不行。
恰巧这年的十月份,在朱熹体察民情之时,巧遇一名樵夫带路,发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朱熹想将其修复,好让更多的学子可以有一个学堂,读书学字。
在朱熹的大力倡导之下,很快白鹿洞书院于元淳七年修复了。朱熹自兼洞主,亲自授课,广泛邀请大师教书,自费购买书籍,充实图书,还请皇帝赐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它对教育大纲,教育目的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成为了后世研究教育史及教育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
由于朱熹本身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声名远扬,再加上他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课,这便吸引了无数学子奔向白鹿洞书院,只为听上夫子一课。
为何是“买东西”而非“买南北”
这天,朱熹与往常一样在书院内开设讲座,谈论理学。由于朱熹名气在外,所以来听讲座的人便是来自五湖四海,且各个年龄段都有。
大家刚开始还是聚精会神地听着朱熹讲课,思维也是跟着朱熹走,且时不时点一点头表示赞同朱熹的观点或者表达钦佩之意。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渐渐也觉得乏味起来,开始心不在焉了。有的学子思想开小差,有的甚至打起了瞌睡。
这时,也不知是谁惊呼一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全部向门外望去。只见门外一位妙龄少女正拎着篮子从门前走过。
眼前这位女子眉似新月眸犹如秋波,睫若羽翼,琼鼻皓齿,粉唇淋淋,裸露在外的肌肤也如玉瓷般柔滑粉嫩,让人移不开眼。一头秀发好似墨一般洒下,披在后肩,添了几分雅致。
正在讲课的朱熹也注意到了这般动静,眼看学子们的注意力全被女子吸引过去,朱熹也是十分生气。
他认为这些学子的注意力属实不够专注,让他十分恼火,觉得自己十分没有面子。但是他也没有直接呵斥学子们,那样有伤他大儒的身份。
他敲了敲戒尺,将学子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板着脸询问他们:“你们可知那女子拎着篮子是要去干什么?”
学子们可能是对上课开小差,内心有愧,便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朱熹的问题。有的学子说是去拿饭,有的说是去踏青,有的说是去买东西。
而回答买东西的,便正和了朱熹的意,他敲了敲戒尺,示意安静。在学生们都保持安静之后,朱熹就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十岁幼童一语道出答案
果不其然,在朱熹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屋内鸦雀无声,众人皆不知答案。“有谁知道此题怎么解,但说无妨。”朱熹又一次将问题重复一遍。“夫子,我有一个答案!”一稚嫩的童声在学堂内响起,朱熹看去,有答案 的竟是一幼童。
朱熹十分惊讶一幼童居然有答案,他请这位小学子说出答案,不论对错。这位幼童受到了鼓励,便大声答道:“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既然是挎着竹篮,那么一定只能装得下木跟金,因此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小孩回答完,朱熹便为小孩鼓掌,因为他说得完全正确,又夸赞这位幼童小小年纪便懂得五行之术。这下更让其余学子们羞愧难当,更加聚精会神地听朱熹讲课了。
买东西一词源于东汉,当时城内设有东西两京,到东京买货物叫买“东”,到西京购货物叫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
我们其实对这并不陌生,《木兰诗》中便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时间一长,久而久之,人们也就直接将东西市合并,将买货物一词口语化为“买东西”。
后世据此说,买货物称买东西。“东西”属金木,不可入口,但宋元以后人们不但买东西,而且吃“东西”一词沿用至今。
清代对此说有精确的解释:“民生日用所需皆出于木,而以金交换”,也就是说,百姓的吃穿用都取自草木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不是直接得来,是用金钱所买,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
不管它的词源解释正确与否,吃“东西”的涵意还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
智慧教育
我们从这件事情中,不光可以学习到“为何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还可以学习到朱熹的智慧教学。
首先学生们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忍不住开小差,但是朱熹并没有直接发火,怒斥学生们,而是通过抛出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将学生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活跃他们的思维。又通过这个问题使他们学习到了五行之术。
其次朱熹并没有因为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十岁幼童,便看不起,觉得十岁幼童知道什么?而是鼓励他大胆说出了答案,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机会去表现自己。
最后,“买东西”一问,并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它更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去发现自己身边习以为常的问题,大家都对一事物约定俗成,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约定俗成这样称呼它,这样使用它呢?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