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后周”《平边策》何以能和《隆中对》媲美?若非英年早逝,他将一统江山

“后周”《平边策》何以能和《隆中对》媲美?若非英年早逝,他将一统江山

时间:2022-08-14 17:35:14来源:赤彦说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赤彦说历史的《《平边策》何以能和《隆中对》媲美?若非英年早逝,他将一统江山》,希望大家喜欢。

《隆中对》在我国军事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战略思想,得益于《三国演义》的传播,更是让这个智慧广为人知,

它不仅是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篇被视为古代战略思想的典范

。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出色的谋略,如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大臣王朴向后周世宗柴荣献上的《平边策》就是一个堪与《隆中对》媲美的战略智慧,历来受到的推崇也颇高。

正如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三步走战略”

,先是据有荆益两州,然后发展自己,最后图谋中原。

王朴在《平边策》中同样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而后周世宗也很严格的执行了这个战略思想,

及至赵匡胤时期,这一策略思想依然得到沿用

。可以说,正如蜀汉集团若不是因为失去荆州,必将大有作为,后周世宗倘若不是英年早逝,也有极大可能统一五代十国的乱局。

那么《平边策》说了什么呢?

分三个方面来解读。

战略第一步——内修政理

《平边策》的整体战略思想和《隆中对》都有相似之处,如诸葛亮首先向刘备介绍天下局势说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在《平边策》中王朴同样跟后周世宗柴荣分析天下局势说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

刘备找到诸葛亮时,天下局势混乱,军阀割据,

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占领江南,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

,这是当时的天下局势。后周时代,周边同样存在着

南唐、吴越、南汉、南平、后蜀和北汉

这些割据政权。

这是两者在时代背景上的契合。

而“统一天下”都是两者之间的共同追求和目标

,不同的是刘备彼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柴荣已经贵为后周君主,但对柴荣来说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至多只是比刘备起点高上一截。自唐朝灭亡以后,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后周

如何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并且完成统一事业

,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平边策》的开篇中,王朴向柴荣

梳理和总结了唐末以来各个政权灭亡的原因

,即所谓:

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

统治腐朽,政治黑暗,自古以来这些政权无不是因“失道”而亡国,在总结这一历史规律之后,王朴进而向后周世宗建言说

“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

,简单来说就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

“亲贤臣,远小人”

,也像《隆中对》中所说的

“内修政理”。

“攘外必先安内”,正如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在内部掀起的变法图强,若要逐鹿中原,唯有先强大自身。因此面对陷入僵局的五代乱局,王朴

提出了“内修政理”的第一步战略思想

,柴荣接纳了王朴的建议,开始对国内的军事、经济和政治进行一系列的整顿。

改革军队之前存在的“老少相半,强弱不分”

的局面,任命禁军将领赵匡胤从全国各地

挑选精壮青年编入军队

在经济上他疏通河道、均定赋税、避免特权阶层逃税

,尤其是强令全国大量遁入空门以逃税的“假僧尼”还俗

(后周世宗灭佛事件)

,有效增加收入和劳动力,又分土地给逃户,明显增加国内的赋税收入;

在政治上他采用宽松的法典,唯才是举

,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因这种种举措,后周很快实力大增,为以后南征北伐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基础。

战略第二步——先易后难

在《平边策》第一步的基础上,王朴继续阐述他的战略思想说:

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

《平边策》第二步战略思想是针对军事而言,由于当时周边围绕着许多割据政权,因此王朴

提出“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

,建议后周世宗先从势力相对羸弱的吴越地区开始,逐步的蚕食周边国家的土地。他所设想的办法分为两个途径:

先攻击防备空虚的地方(从少备处先挠之),如果敌人防备东边,就去打西边,防备西边就去打东边;

不必大军压境,只需要派遣一支数量不多的军队去侵扰对方,通过敌人的换防行动查探对方的虚实,然后再攻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

王朴提出这种设想并非没有实际考虑,由于后周几乎被团团围困起来,国境四周都是敌人。王朴采取这种“游击式”的打法本质上是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免损耗过度,被周边政权趁机攻打

。显德二年(955年),一个契机开启了战端,先是后蜀统领的秦州有不少民众逃入后周境内,

并上书请求柴荣西征后蜀。

这一年五月,柴荣派遣向拱、王景率军

西征后蜀,并在12月占领了秦、凤、成、阶四个州郡

,取得西征后蜀之战的胜利。但西征后蜀本不在后周的战略先期发展蓝图中,当时是因为后蜀民众逃亡到后周,为柴荣提供了一个西征后蜀的契机。

但根据“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吴越地区才是后周的“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在“后周攻后蜀之战”结束以后,柴荣很快就把目光放在了南唐和吴越地区。而这就要提到《平边策》中的第三步战略思想。

战略第三步——先南后北

王朴为何要制定“先南后北”的策略,这得简单说一下北方的势力北汉和契丹。

后周是通过取代后汉建立起来的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而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身为河东节度使的刘崇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建立北汉政权。

可以说

后周和北汉都是承袭了后汉的政治遗产

,同时

刘崇又是刘知远的弟弟

,这就让北汉政权和后周更加势同水火了。为了击垮后周,刘崇甚至不惜

效仿石敬瑭向辽朝契丹自称“侄皇帝”

,以获得辽朝的支持。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联合辽朝进攻后周,双方在高平爆发了决定性战役“高平之战”,后周虽然取得胜利,但也损失惨重。

总之,由于

北汉和后周在政治上势同水火的关系

,这让王朴认为不宜过度和北汉纠缠,以免损耗自己的实力,因为北汉和契丹勾结,刘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钧即位,

将辽朝皇帝奉为“父皇帝”

,可以说毫无底线,正因北汉和辽朝狼狈为奸,所以王朴认为应当最后再来解决。

这就是“先南后北”战略:

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因此在显德二年(955年),柴荣御驾亲征,发动

针对南唐和吴越地区的淮南之战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显德五年(958年),柴荣三次御驾亲征,占领南唐大量土地,淮南之地尽为柴荣所得。

南唐元宗李璟被迫求和,纳土称臣,自废帝号,称“江南国主”。

壬午, 江南国主李景遣其臣伪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伪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等奉 表来上,叙愿依大国称臣纳贡之意,仍进金器千两,锦绮绫罗二千匹及御衣、犀带、 茶茗、药物等,又进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石——《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

通过三次南征南唐的战争,后周有力打击了南方势力,随即在显德六年(959年)发动北伐战争。当时为什么柴荣不继续南下攻打南唐和其它政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因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导致

中原地区无险可据

,将自己暴露在契丹人的铁蹄之下。

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燕云十六州所在的位置是

东北方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和战略要点,大量的关隘以及长城都在幽云十六州的管辖内。

当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时,中原就失去了在北方的屏障,契丹人随时可以南下侵扰后周,而后周又没有什么险要关隘可以阻挡敌人。

因此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中说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可见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赵匡胤后来一生都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为此他还设立“封桩库”,

就是一个专项基金,准备用钱财赎回这块战略要地

,可以说宋朝由于失去这个战略要地作为缓冲,也是自己一直备受北方势力困扰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当时柴荣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兵峰一转,对准北方,准备收复幽云十六州。战争的初期十分顺利,甚至还没有爆发正面冲突,后周军队就凭着强大的威势令北方望风而降,兵不血刃收复

瀛、莫、宁三州,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直接将兵线

推进到幽州(北京)

,准备一鼓作气收复幽云十六州。

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像

蜀汉集团失去荆州以后从此被困死在巴蜀之地无所作为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

柴荣病重,随即竟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

。可以说自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后,柴荣是两宋灭亡以来最有实力和机会收复这个地方的君主,也是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君王。

而且当时

辽朝正值昏庸的辽穆宗在位,契丹内政混乱,势力大减

,倘若不是英年早逝,后周完全有实力击败契丹,一举消灭两宋时期一直令后者困扰不已的边患问题。不过,正如关羽失去荆州导致“隆中对战略”破产,柴荣去世以后,“平边策”也随之破产。

赵匡胤篡位以后,

虽然继续执行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

,但是由于天下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虽然宋朝统一了南方,但是

北方的契丹已经进入辽景宗时期,国势复振

,从此宋朝在北方再无作为,反而深受北方的困扰,上演了一幕幕屈辱的历史。

而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英年早逝,当然,通过《平边策》展现出来的一系列表现,其无疑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战略思想,

说其能和《隆中对》媲美,可以说毫不夸张。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