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辽沈战役之后,南京催促傅作义南撤,他想起了隋唐演义里的罗艺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爱笑吃呆说娱的《辽沈战役之后,南京催促傅作义南撤,他想起了隋唐演义里的罗艺》,希望大家喜欢。
辽沈战役之后,无论四野是否入关,全国解放都是毫无疑问的,无非是迟早的问题。
之前认为不可能的主要理由是,如果四野不入关,华北傅作义下属的二十五万中央军如果南下,参加淮海战役,华野就要遭不住了。
确实,在四野入关的时候,华野刚打完黄百韬兵团,中野也已经围住了黄维兵团,杜聿明的三个兵团正在商量,下一步到底往哪里跑。
在这时候,南京也确实考虑过,让傅作义放弃华北,率华北国军主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打赢淮海决战,然后可以划江而治,以待将来。
尤其是在华野围住杜聿明集团之后,如果没有四野在华北的牵制,以及十天大雪造成的杜聿明集团的补给消耗,士气下降,最后华野啃起来也会很费劲。
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即便四野不入关,傅作义会不会真的南下,他会不会放走他手下的二十五万中央军?这是问题最大的。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四野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东北国军,东北全境解放,那么接下来,只要入关,下一个目标就是傅作义集团,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如果傅作义愿意南下,去和南京政权共存亡,那么为什么这时候不立马放弃华北,迅速南撤呢,他在等什么呢?等着四野进来请他吃饭喝酒吗?当然不是。
其实在1948年下半年,各个战场的局面都已经完全扭转,国军已经无力回天,而且美国也不肯继续援助了,南京政府的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这时候,南京提出让卫立煌率东北国军主力入关,协助傅作义集团守华北,抱团取暖,卫立煌断然拒绝,坚持要在东北继续死守。
卫立煌的想法真的是,只要有空军运输物资,他就能在沈阳再练三十万军队,扭转局面?要是这么容易,就轮不到他来东北了,陈诚不是也这么想的吗,结果呢?
所以,卫立煌这时候的想法,守住地盘,保住军队,和共产党谈条件,争取能像隋唐演义里的罗艺一样,名义上起义,实际上自己听调不听宣,把东北搞成独立王国。
傅作义就更加不用说了。在辽沈战役的时候,只要四野打完东北国军,四野就会席卷入关,华北也难保全,傅作义这种老江湖,难道看不出来吗,为什么不增援东北?
实际上,济南战役打完,山东全境解放,华北和华东被分割开来,津浦线完全被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五十多万人,出了城,就是走陆路,当时的国军也没有这个能力,只要离开了城防工事,一旦被解放军围住,就没什么办法了。要不然杜聿明的三十万人怎么会被包围呢?
从海上逃跑,更加不可能了。南京哪来这么多船来组织五十多万人的军队走海路南逃,这么多人,船上也需要时间,吃喝怎么解决?国民党不是共产党,做不到这件事。
傅作义这时候的想法其实就是,在华北坚持,和共产党谈条件,争取保住地盘,保住军队,等待局势变化,他再“反正”,其实也是走罗艺的路。暂时投降隋朝,等到隋朝崩溃了,他再起兵反隋。
傅作义并不是中央军嫡系,虽然他出身晋绥军,是蒋把他扶植起来的,但他这时候也不愿意把自己和南京捆绑在一起,他希望的就是,先支持阎锡山和桂系把蒋赶下台,然后和谈。
也就是说,如果他想跑,早就跑了,如果他不想跑,四野入关他跑不了,四野不入关,他也不会跑,都会在华北继续观望局势变化,再做决定。而且,他也不会放走手下的中央军,这也是他这时候的本钱。
假如四野不入关,只要淮海战役的局势逐步明朗,傅作义也不可能放弃华北,直接南撤。他在等待的,无非是想要个比较好的价钱,给自己争取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而已。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已经决定和平解放的情况下,傅作义还是要偷偷藏了三十万支枪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蒋不可靠,共产党也稳不住局面,他还有机会翻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