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袁绍为何会输给曾经的小弟曹操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袁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后来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被一些史学家与后来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发生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绝对是其中的典型。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当时北方的“霸主”,也就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曾经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首领——袁绍,还有曾经依附于袁绍,靠着袁绍的赏识才得以起家的曹操。从双方的势力来看,坐拥河北,拥有四州之地的袁绍远远比占据着兖州、徐州的曹操要强,但是,为什么“老大哥”袁绍却会输给靠着自己提携才能“发家致富”的“小弟”曹操呢?
在曹操逐步占据了兖州,并且又拿下了徐州,占领了豫州以及司隶的部分地区,已然成为了北方仅次于袁绍的诸侯,威胁到了袁绍的地位。公元196年,曹操又在首席谋士荀彧的建议下,迎接天子到了自己控制区的腹地——许,并且在此营建新都,作为汉献帝的“行在”,此时,袁绍也看到了控制天子的好处,于是,逼迫“小弟”曹操将天子送往河北,面对袁绍这个“老大哥”,曹操还是有些发怵的,但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利诱下,曹操还是拒绝了袁绍的请求。
袁绍得知曹操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勃然大怒,想要提兵南下,直接干掉他,但是,此时自己正和公孙瓒激战正酣,没有足够的兵力南下攻伐曹操,但是又不可能让这个不受控制的“小弟”继续张扬下去,于是,袁绍联系了张绣兄弟等人,开始给曹操添堵。
就这样,曹操与袁绍的关系破裂,两人及麾下势力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战争一触即发。
公元199年,袁绍彻底击败了众叛亲离的公孙瓒,公孙瓒绝望之下,在高台之上引火自焚,一代枭雄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与此同时,曹操攻破下邳,俘杀了吕布,彻底占领了徐州。
袁绍在消灭了公孙瓒之后,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河北全境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从表面上来看,毫无后顾之忧的袁绍,在休整之后,就开始调集兵力,准备南下进攻表面上四面皆敌的“小弟”曹操。
为什么说袁绍表面上毫无后顾之忧,而曹操表面上四面皆敌呢?
这就是第一个原因——袁绍后方不稳,曹操无后顾之忧
为什么说曹操是表面上四面皆敌呢?因为从当时的环境来说,曹操北方有虎视眈眈的袁绍,关中的董卓旧部又在观望之中,只要曹操出现不支,这些绝对是最早冲上来咬一口的人,南边又有不肯降服的刘表、张绣,东南还有蠢蠢欲动的孙策。
可是,这一切都在曹操消灭吕布之后改变了——曹操强势攻灭吕布,强大的军力,震慑了关中的董卓旧部,同年六月,袁术病死,张绣投降曹操,刘表胸无大志,只想保住荆州,孙策独木难支,只能退保江东,朝中事务又有荀彧打理,在面对袁绍的进攻之时,曹操毫无后顾之忧,得以从容调集主力迎战。
反观表面上毫无后顾之忧的袁绍,在公孙瓒死后,压在北方胡人身上的“大山”瞬间被搬开(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公孙瓒打击胡人的资料),对直接面临胡人的幽州、并州的新当家袁绍,认识并不多,于是就开始骚扰边境,对中原的“花花世界”蠢蠢欲动,而且黑山贼张燕、刘虞(刘虞在主政幽州期间,善待胡人,使得胡人归心)旧部以及公孙瓒旧部一直都活跃在河北各地,在袁绍调集大军进攻曹操,两军相持于官渡之时,刘虞旧部更是借助当年刘虞的影响力,集结了胡人的大军,随时准备进攻袁绍,而袁绍留守后方主持大局的审配能力不够,导致袁绍的后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二个原因:袁绍内部极其不团结
我们都知道,在曹操率军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之时,许都发生了那次牵连甚广的“衣带诏”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以董承为首的心向汉室的大臣们,联手向曹操发难,而夹在汉室与曹操中间,本该主持大局的荀彧,又选择了视而不见,幸好曹操集团及时控制了局面,诛杀董承等人,这才没能使得内部情况继续恶化。
而袁绍一方呢?谋臣武将勾心斗角,先是在袁绍统一北方的战役中立下大功的田丰被下狱,并且遭到进一步的迫害,后来,袁绍的重臣郭图、淳于琼等人,又为了权力闹得不可开交,直接使得大将张郃临阵倒戈,许攸投奔曹操,唯一想要消灭曹操的沮授独木难支,根本无法调集兵力进攻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