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能继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襄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刘襄,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在吕后驾崩之后,当时已经继位为齐王的刘襄曾发兵讨伐诸吕,谋求趁机夺取帝位。后来刘章与周勃诛灭诸吕后,选择迎立当时的代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帝,刘襄的目的落空了,只得罢兵返回封地。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有顺利继承帝位呢?这些大臣为什么不选择刘襄作为迎立的对象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在之前的数年时间里吕后临朝称制,为吕家积攒了深厚的家底,吕氏外戚集团基本掌握了整个西汉。吕后驾崩后,陈平、周勃、陆贾、草帘这些人联合在外的刘姓诸王,一举消灭了掌权的诸吕。随着最高权力的中心出现了真空,这些大臣就琢磨着要给西汉换一个皇帝,毕竟之前的小皇帝是吕后一手扶到皇位上的。
《史记》记载:“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惠帝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惠帝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己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资者立之。”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没有皇帝,当时在位的是西汉后少帝刘弘,这些大臣认为刘弘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所以要找一个新皇帝继位。这时两个候选人出现了,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刘襄,刘邦的长孙,另一个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是高祖的长子,刘襄又是刘肥的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啊。可是当时并不是缺皇帝,急需继承人来补位,而是这些大臣要给自己换一个靠谱的皇帝。刘襄在当时最大的劣势就是他的舅父,他的舅父驷钧在当时口碑不好,不巧的是这些大臣刚刚经历吕后的时代,由于吕氏就是外戚作恶,这些大臣有点不敢迎立刘襄,刘襄的外祖母家有些势力,万一再出现吕后的局面就不好了。
再有这刘襄在吕后死后,非常积极的夺取皇位,在身边已经积攒了自己的班底。这些人进入朝中势必会影响现在这些元老的地位,而且刘襄这种“积极”也并不是这些元老重臣想要看到的。这些大臣们打着“安刘”的旗号,就想找一个本分,甚至平庸的皇帝,让西汉平稳的发展下去。
当时的代王刘恒就非常符合这些重臣的标准,刘恒在当皇帝之前非常平庸,甚至刘恒即位前的情况,很少有史料记载。刘恒的封地代国非常贫瘠,但是那里远离朝廷中的斗争,吕后的权势也没有影响到他。高后七年(前181)吕后让他离开代国,去当赵王,当时的刘恒以“愿守代边”拒绝了。甚至有史料记载刘恒赴任代王后有十七年没有回过长安,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刘恒确实在封地非常本分,朝中的重臣元老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皇位继承者。
刘襄没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舅父,这些朝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何况吕后刚刚驾崩。这些朝臣的私心还是次要的,毕竟无论迎立谁,都有迎立之功。汉文帝刘恒继位的第二年,我们的主角刘襄就在自己的封地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