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历史上十大丞相都有谁?他们凭什么当选?
公认的历史上十大丞相都有谁?他们凭什么当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丞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这些人往往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在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等重大事务的决策中,丞相的话语权举足轻重。
而在历史上,“丞相”职位历经多次变迁。在先秦时期,它是相、相邦和相国。此后,它又历经变迁,有平章政事、内阁首辅等别称。
既然丞相是一种官阶职位,那么履职就有好坏。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丞相分为贤相、奸相和权相。他们有的辅佐君王,忠心耿耿;有的阴谋篡位,陷害忠良;有的权倾朝野,独揽大权。
当然,丞相履行岗位职责,在维护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就可能伤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些丞相甚至被动卷入某些利益集团,有可能为少数人所用,出现结党营私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对于历史上许多丞相的评价都很有争议。
那么,如果评选历史上的十大丞相,有谁能够入选呢?
这当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不妨提出十个历史公认的人物吧。
首先,是先秦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他锐意改革,整顿吏治,为齐桓公提供了许多战略上的重要建议。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余年,临死时还给齐桓公许多建议。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首霸,管仲功不可没。
说到变法图强,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秦国的商鞅。他应秦孝公《求贤令》之邀,带着满腹关于法家的治国理念来到秦国,结合秦国的国情,对田地开垦、赋税征收、官爵制度、军功赏罚、郡县制、连坐制、度量衡等方面都进行了法制化改革,他在秦国推行的法制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也成就了一个先进、强大的秦国。
后来,秦国君主嬴政在任时,秦国已经强大起来。秦相吕不韦手下的一个名叫李斯的小官提出离间各国君臣的妙计,说服嬴政统一六国。李斯在秦统一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秦朝建立后,他又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他协助制定了秦朝法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奠定了此后千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和格局。
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汉军能够在前线奋勇拼杀,离不开大后方萧何的统筹调度和后勤保障。跟随刘邦攻克咸阳后,萧何首先做的便是将秦朝的各种资料文书和地图等保存好,以便日后治国时使用。萧何兢兢业业辅佐刘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奠定了不可代替的地位。
东汉末年,曹丕逼迫献帝禅让,汉室宗亲刘备在蜀地将汉朝延续,而在蜀汉的治国理政方面,真正的一把手是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历事刘备、刘禅二朝,在任期间事必躬亲,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他厉兵秣马,发展生产,又多次亲自领兵南征北伐,外交上结好孙权、安抚蛮夷,把蜀汉的重担挑在自己肩上,实可谓肱骨之臣。
三国时期结束,历史演进到晋朝,八王之乱爆发后,五胡乱华紧接着来到,西晋南迁,东晋建立。此后,北方的前秦发展壮大,兴兵南征,危难之际,东晋名士谢安毅然出山,在短时间内施行仁政,团结各方势力。面对苻坚率领的号称百万大军,谢安淡定自若,提拔良将,赢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挽狂澜于既倒,谢安可谓名相。
这之后的唐朝名相辈出,“房谋杜断”,直言的魏征等等,笔者便留给读者们挑选,我们直接来到宋朝。宋初的寇凖性格刚直,敢于进谏,在三十多岁时便被宋太宗封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到了宋真宗时,他说服皇帝御驾亲征,被鼓舞的前线战士们一度扭转了与强大辽军的战局,击退了气焰嚣张的北方铁骑。
寇凖之后不久,王安石登上政坛,他因政绩突出而被宋神宗提拔,主持变法,虽然多次被守旧派打击和弹劾,但矢志不渝的推行新法。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新法被阳奉阴违,没有达到王安石的本意和预期,但王安石的许多变法内容都有着好的出发点和先进思想,他被列宁称作“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耶律楚材虽然并非是中原王朝的丞相,但他辅佐成吉思汗,提出以儒家理念治国,推动了蒙古帝国的汉化,也为日后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他劝说成吉思汗保留黄河以北地区汉人的性命,拯救了许多无辜的百姓。
明朝中后期,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力挽狂澜,将国家从宪宗、世宗以来的颓势挽救过来。他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取得了对外战争的多次胜利,此外,他对内开展一系列改革活动,史称“张居正改革”,他一手缔造“万历中兴”,为明朝延长了百年国祚。
政绩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走了,总有些丞相留下了很好的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