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建立之前的华夏族历史是怎么样的?大禹势力究竟有多强?
夏朝建立之前的华夏族历史是怎么样的?大禹势力究竟有多强?
4600年前,华北地界爆发了逐鹿、阪泉两次大战。当扬起的尘土归于平静后,神州大地这片后来被称作为中原的部落势力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方崛起的三苗族裔迅速衰落,退回到长江中游南岸。曾经的中原霸主炎帝以及他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成为新成立的被后世称作炎黄部落联盟的一员。姬姓轩辕氏成为了这个刚刚整合在一起的族群的盟主。
此时的华夏族已经开始将原有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并进一步发展。当然,还有那个盘踞山东丘陵的东夷族。只不过此时的东夷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东夷了,历经炎帝东征和三苗北上,此时的东夷在融合了一部分原先羌人血统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三苗血统,三苗部族卓越的生产力技术同样也被传入东夷集团中。正因如此,轩辕部落开始利用自己的势力拉拢东夷部落,东夷各部族秉承传统顺势归顺华夏部落联盟,不过此刻的东夷和东迁的传承自仰韶文化的羌族部落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疏远的。
日益交融的华夏部落联盟虽然存在着不同的派系,但不论是黄土高原上的仰韶文化还是东夷的大汶口文化此时都开始融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时期——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华夏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上承炎黄时代,下接禹启夏朝,是将仰韶文化的火种彻底点燃成华夏文明的关键时刻。那么这个与埃及金字塔差不多同时代的时期究竟有这怎样的非凡魅力呢?
和地处甘肃东南到陕西南部渭河谷地的仰韶文化不同,龙山文化是在逐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的战场上孕育而出的,从一开始龙山文化的中心就侧重自如今的河南山东一带,也就是后世历史口中经常提及的中原腹地。而龙山文化时期在时间线上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吻合。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被后世称之为五帝,这是后世推崇出来的概念。其实从阪泉之战到夏禹称王中间有六百年左右的时间,很明显不可能只有五位君王统领华夏,因此许多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五帝其实是先后执掌华夏的五股势力或君王。
由于龙山文化先后持续存在六百年,且居民主体主要就是炎黄后裔和东夷诸部,在血脉上未曾发生更迭,因此如今大多数史学家均认可了五帝的名号是五股执政集团或君王的称谓,在漫长的传说中出现义变的猜想。
龙山文化时期,东夷进一步融入了相邻各处的部落文化和血统,日益成为一个包容百家文化的族群,成为了当时东亚板块最为发达的文明地区。
五帝中的黄帝一般被认为就是同三苗和炎帝争霸中原的轩辕氏首领,此后继承华夏大统的颛顼据说是黄帝之子。这个阶段主导龙山文化的依然是炎黄两大派系的部族。只是颛顼时期东夷的文明造诣已经突飞猛进、愈发强大起来。
颛顼之后的君王在传说中叫做帝喾。而就是在帝喾时期,龙山文化的发展中心开始从如今河南境内的黄土高原转移到了山东丘陵,也就是东夷族的老家。
东夷在长时间和炎黄的融合中,基本算是华夏体系内的一部分了,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存在些许差别,比如姓。帝喾部落,子姓,和由东迁而来的羌人演化而来的炎黄族群以女旁为姓的传统截然不同。换言之,帝喾政权很有可能不是轩辕氏延续下来的,由于其地理位置在山东东夷地界,有理由相信帝喾是东夷集团内部华夏化非常成功的某位大部落的首领通过不知名的手段和机缘攫取了龙山文化的统治权。
只不过虽然东夷帝喾掌控了中原,但毕竟山东之外的大多数地区属于传承自仰韶的族群,因此他将自己的宗亲分封各处,其中更将自己的儿子册封到山西河北一带的唐地。
不过东夷虽然融入华夏,但不同部落融入的程度各异,因此本身分化为华夏化和本土化两类东夷。帝喾的部落属于华夏派,与本土派的“十日”部落时常冲突。这个“十日”其实是一个崇尚光明(东夷许多部落的图腾都和光有关),以太阳为图腾旗帜的部落。
好巧不巧,此时帝喾逝世,儿子帝掣继承王位。而此时还在唐地的帝喾另外一个儿子“放勋”带领的“伊祁”部落趁乱夺取了大首领的位置,他拉拢东夷本土派中强大的有穷氏首领“大羿”直接造反,干掉了本土派老大十日,这也就有了后来后羿射日的传说。这位篡权上位的华夏派东夷背景的大统领还有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名称——帝尧。
帝尧的麾下血统混杂,既有东夷华夏派伊祁部落,又拉拢了有穷氏这个东夷本土派战力,可是领地却大多被传统华夏集团部落占据。正因如此,帝尧开始拉拢华夏集团强力部落有虞氏。
有虞氏部落,妫姓,是正统华夏部落。部落中有一位颇有名望却又缺少羽翼的贵族少年,此人名叫重华。这个人日益落入帝尧的视野之中,帝尧想要拉拢有虞氏,正好听说此人的种种事迹,觉得重华是一个身世可怜但很有孝心的仁义丈夫,因此将自己两个女儿都嫁给了重华。
帝尧为了牵制华夏派东夷的宗亲和本土派东夷的地方势力,就支持重华逐渐掌控权利。而重华本身就很善于舆论战,在不断黑化帝尧儿子丹朱的同时不忘记给自己哄抬名望。晚年的帝尧担心重华会威胁王位的传承,转而支持另一个华夏集团部落有崇氏,并派其首领鲧去治理水患。
后来帝尧去世,其子丹朱接替首领位置,重华就发动政变了。不过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帝尧尚未去世的时候,重华就已经将其囚禁起来不许其与儿子联络了。
《竹书纪年》记载帝尧死后,重华先立丹朱而后废,最终自立。
这位重华后来被成为舜。
舜本有虞氏,应当是妫姓。但是帝舜上台之后将自己的姓改为姚,与帝尧的名同音。而此时地处西边的鲧已经利用治水笼络了不少洪水泛滥区的部落,其势力不断扩大。因此在治水成功之前被舜找了一个由头诛杀掉了。
在治水途中出生的禹只能重新发展父辈们的事业。洪水的再度来袭让舜只能重新启用有治水经验的大禹。
大禹治水期间,凭借自身的能力和父亲当初治水时结下的关系网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有崇氏虽然是仰韶文化后裔,却是在阪泉之战后,龙山文化时期东迁到黄土高原的,直到鲧和禹的时期,才算真正融入华夏。
大禹治水的同时还需要随时防范遭到帝舜的算计,经常经过家门而不入。通过治水团结了黄河流域各大部落,得到各族群的用户。功成之后,舜给予禹姒姓的待遇,而愈发得势的禹给自己的部落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夏后氏。
夏就是龙山文化覆盖区当时对自己族群的概念称谓,后则是管控的意思。夏后可以翻译为华夏族的统治者。
敢如此明目张胆的打出这个旗号,可怜成长起来的大禹势力有多么强大。权臣势力强大可不是君王的福分,舜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尧幽囚,舜野死。
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操作,大禹逐渐掌控了华夏,夏朝也就正式建立了。
在某些史书中,人们将大禹的儿子启作为夏朝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传统史书认为尧舜禹禅让传位,是公天下的典范,夏启开启的是家天下的新时代。不过随着考古研究和墓葬古籍的整理,人们渐渐拨开历史的迷雾,认识了血色禅让背后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大禹开创夏朝,深得民心,其统治稳固无比。龙山文化圈也正式过渡到华夏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