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何一进京就众叛亲离遭天下讨伐!
其实,董卓在进京之前,表现还是不错的,是获得了大家认可的。何以董卓到京城没几年,就变得千夫所指。所有的诸侯都联合起来讨伐他,最后连他自己的亲信加义子的吕布也反对他,把他杀死了呢?
说董卓在进京之前,大家都比较认可他,有以下证明。
其一,董卓获得朝廷认可。史料记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他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平定羌人叛乱,立下大功劳。他也正是凭借战功,虽然并没有什么扶持,依然一路往上升,最后当上了并州牧这样的封疆大吏。
其二,董卓获得部下认可。董卓在早年征战中,对部下很好。但凡打仗胜利,得到什么赏赐后,他都会散给部下。这让部下对他都很忠心,他也因此有一大片嫡系部队。最后当朝廷想削夺他的势力,让他交出军队的时候,董卓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意思就是说,士兵们和他的关系很好,不愿意离开他。虽然这是他的说辞,但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三,董卓获得何进认可。何进想斗败“十常侍”,把董卓引进来。要知道,何进也不是随便就通知哪个人回京的。如果董卓没有好的名声,完全不是一个忠勇之人,何进能通知他吗?
其四,董卓获得天下认可。董卓正在进京的过程中,何进就已经被宦官们杀掉,又挟持皇帝刘辩到达北邙。是董卓平定了宦官之乱,把天子迎回来。这一点,是得到天下人肯定的。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董卓给大家的印象都是比较好的。那么,董卓进京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一下变成众人声讨的对象呢?
一、过于炫耀武力。
董卓进京,本来是镇压叛乱,保护皇帝。但因为他带着大军四处跑,吓得小皇帝大哭。所以大臣们都希望他能够先退兵。可是他却说,为了保护天子,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多里,你们让我退我就退啊?哪个再多说一句,我就砍下他的脑袋。又说,你们这些大臣,保护不了国家,让天子流落到了这里。你们有什么资格让我退兵。
他这样过于炫耀武力的做法,就让他进京保卫皇帝的目的性完全变味了。变成他不是去保护皇帝,而是去夺权的。
就像后来他在朝中搞一言堂,说:“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当时袁绍听了,就讽刺他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袁绍的话很明白。你想要用武力摆平一切,难道天下就你一个人有武力?如果别人的武力比你强时,你又能怎么办?
二、急于夺取权力。
董卓进京后,急于夺取朝廷的权力。本来,当时有皇帝刘辩。不管刘辩行还是不行,他毕竟是皇帝。是皇帝,你就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你才能维护一个臣子的形象。
可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他觉得刘协好控制,就决定废了刘辩,立刘协为皇帝。
说一句公道话,刘协的能力确实比刘辩要强一些,不仅仅因为他是董太后养大的,而是当时董卓在见刘辩和刘协的时候,刘辩说话语无伦次,刘协回答则落落大方。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大臣,对天子就不能擅行废立。你只要做出了这一步,你就是权臣无异。何况你刚进京,你就急急忙忙做这件事,怎么会不让人议论呢?
想后来曹操,也做权臣,汉献帝和伏皇后、董贵人还试图谋杀他,他都没有做过废立之事。而且,他终身都没有夺汉献帝的皇位。董卓和曹操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三、疏于舆论宣传。
董卓想掌控权力,这没有问题。不只是董卓,包括袁绍、曹操都想掌控权力。但是,要有个很好的理由。“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挟”字,是要讲究艺术的。曹操后来就做得非常好。他把自己打扮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样子。他说自己想要做的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用“周公”的形象来比附自己。这样一来,他一下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尽管敌人都骂他“曹贼”,说什么“汉室倾颓,天子蒙尘”,但是,因为他舆论工作做得好,很多人都相信他的良苦用心。
可是董卓从来不进行舆论宣传。本来他是以剿除“十常侍”,保护皇帝的理由进京的,却一下变成了夺权。而且对众大臣粗鄙野蛮。他这样做,怎么能够获得大家的拥戴呢?
所以,董卓尽管一时权欲熏天,但是他走向灭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