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在战争年代能快速升迁考的原因是什么?靠的都是真功夫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湖北咸宁人,黄永胜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从普通一兵到上将,再到阶下囚,黄永胜的一生也是一部传奇。
黄永胜的家境虽然不好,但父亲还是让他读了几年私塾,后来更是跑到武昌的张之洞学校学习了一年,还参加过北伐军,受过比较正规的军事训练。在当时的部队中,像黄永胜这样有文化又见过世面的人才确实不多,加之黄永胜一直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打仗勇敢,战争中曾6次负伤,像这样“能文能武”的将才在普遍以“泥腿子”为主的队伍中,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在战争年代升迁很快。
在此,只讲几件黄永胜的小事,我们或许能从中了解到他进步快的内在动因。
一是打仗勇猛。在井冈山,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功勋,黄永胜升迁很快,1931年他还是红十二军中的一名团长,第二年便升为红军的一名师长,时年22岁。
二是坚持学习。每场战斗结束,不仅能缴获到大量粮食物资、武器弹药,还能搜集到一书报杂志,黄永胜每每会从缴获的书籍中挑出自己喜爱的,“截留”下来自己在行军与打仗之余学习(其实,当时那些书籍常被人当成废纸,不招人待见的,所以,黄永胜才会近水楼台先得月)。黄永胜不仅自己学习,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学习,尤其是革命胜利后,对手下的要求就更强烈。据说,黄永胜有个贴身警卫因结了婚不能够再做贴身警卫了,黄永胜就安排他去军校学习文化,这个警卫不愿意去,黄永胜很不高兴,但还是尊重他,给他安排了一个副职的位置。最后,黄永胜还留下了一句话:“不爱学习,不能够任正职!”
三是平易近人。跟着黄永胜一起战斗的官兵,都知道他为人随和,平时和普通官兵相处时都是有说有笑,没什么架子。行军时也常会和官兵边走边唠,他的马也常给伤病员骑。所以,大家都喜欢围在他的周围。但是,他对高级将领非常严肃,说一不二,难见笑容,一副公事办的模样。
四是联系群众。部队每到一地驻扎,只是时间允许,他都会让人召集当地的群众过来座谈,了解当地的社情、敌情,会议结束,他还会安排老乡们吃顿便饭,或是给点零花钱。通过这样的座谈,让他对敌情了解得比较透彻。
五注重仪表。黄永胜一直把自己当成职业军人。有人说,一群人中,不看个头长相,哪个衣着最整洁,那个人就是黄永胜。确实,一打仗打下来,哪个不是一身土一脸泥,军挂也是大洞小窟窿的。但是,黄永胜每战下来,一到驻地,他的样子又一下子恢复成“正规军”了。
六懂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条,黄永胜后来描绘成了一个粗鄙不堪的“色情狂”。能打会玩,是黄永胜的特点之一,每拿下一座城市,只要有时间,黄永胜就会在城里逛一圈的。另外,黄永胜喜欢古典音乐,一台古色古香的老唱机放在卧室,一部日本进口的磁带录放机放在洗手间,工作再忙也要不时的听上一段。
有人说,四野悍将名闻全军,光开国上将就有二十位之多,占全部开国上将总数三分之一还多。这二十位四野上将中,公认打仗在前几位的有韩先楚、李天佑、刘震、邓华、黄永胜。
辽沈战役时,黄永胜指挥下的八纵更是出尽了风头。但是,在拿下323高地之战中,黄永胜差点就成为“烈士”。当时,他们的指挥所抵近到距敌只有几千米的一个小山坡。就在战斗结束前夕,敌人的一阵炮弹突然飞来。一发口径不下100毫米的炮弹,就落在纵队指挥所不到10米的地方,炮弹落地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样砸到他们身上,当时黄永胜及八纵副政委邱会作等人就在炮弹的杀伤范围内。
令人欣慰的是,那是发臭弹,两个人毫毛无损地活了下来。黄与邱遇到臭弹是幸也是不幸,不然,史上会多了两位英烈,几十年后,林集团就会少了两位干将,黄与邱也不会被投进自己人的监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