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郑孝胥找来的第一个外援为什么会是日本人?

郑孝胥找来的第一个外援为什么会是日本人?

时间:2018-10-29 09:55:00来源:黄埔信息网

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看见了那位自己朝思暮想的年轻人。很快,静谧的宫城中隐约传来一个老人的哭声。这是溥仪第一次见到郑孝胥。如果不是辛亥年的“世乱”,他的人生也许会大不一样。

​1912年2月12日,清廷在紫禁城颁布退位诏书。郑孝胥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紫禁城,是在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如今,民国建立,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第一次没了皇帝,在郑孝胥眼中,“今之天下,是乱臣贼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

1916年10月10日晚,民国第五个国庆日,郑孝胥约朋友在饭馆吃饭,发现百姓休业,街上的学生举行提灯会,喜气洋洋,于是不禁骂道,“真醉生梦死之徒也!”

郑孝胥又回到当初轻世肆志的名士生活,他凭着一手极其出色的书法,鬻字为生。他写诗书字,绝不用民国纪年,鬻书求件,凡有“民国”字样者,一律置之不应。民国的官更是不当,段祺瑞欲召其入阁主掌交通,郑孝胥的复电只寥寥数字,曰:“家有小事,弗克应召。”他后来曾对人说,“吾与民国乃敌国也”。

1924年2月,试图振兴祖业的溥仪正式将郑孝胥封为“懋勤殿行走”,并派为掌管内务府大臣。当经世致用的理想和君臣之道再次合二为一,郑孝胥再一次拾回了当年的激情。矢志复辟的郑孝胥,仿佛已经看见故国在向他招手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回师北京,迫使溥仪取消帝号,搬出紫禁城。年轻的皇帝先后避入醇亲王府,德国医院,日本使馆,最后出走天津。

郑孝胥自然明白,单凭他们这些遗老的力量无法成事。他提出,应该引入外国势力襄助,只要有国家愿意帮其复辟,将来可以给它以特权,让其开发和经营中国。他和溥仪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回宝座,继续大清的气脉,恢复宗室觉罗、文武臣僚、士大夫等等的旧日光景。

日本人是郑孝胥找来的第一个外援。在他极力撺掇下,1931年11月,溥仪夜色中赶赴白河岸边的一个码头,乘着日本人的汽船,秘密离开天津,奔赴东北,启动复辟计划。然而溥仪很快发现,一切和想象的都截然不同。先是1932年初伪满洲国建立时,日本人许诺给他的“皇上”变成了“执政”,接着,1932年8月18日,郑孝胥拿着一份与日本人商议好的密约来找他。在这份密约中,日本人提出,伪满洲国必须出让大量利益,才能换取他们对称帝的支持。溥仪一看这个协定,就火了。“这是谁叫你签订的?”毫无疑问,一旦他在上面签字,汉奸之名便再也洗刷不掉了。郑孝胥说,这是他早就与日本人商量好的。溥仪顿时大怒道:“究竟是谁当家?是你,是我?”郑孝胥说:“臣不敢。这些协定实在是权宜之计,皇上欲求凭借,岂能不许以条件?”听了这话,溥仪也没有别的选择,他怒气冲冲地注视着郑孝胥带着签字后的密约离开。但是,溥仪或许不知道,郑孝胥此刻内心的挣扎。

1932年9月15日,郑孝胥作为“满洲国”的国务总理,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签订《日满议定书》。有签字仪式现场当事人回忆,他带着议定书走进举行签字仪式的大厅前,在休息室看到,国务总理郑孝胥的面部在痉挛。

郑孝胥没能看到大清中兴的那一天,当他开始按照既定计划,呼吁其他国家参与“共管”,分享日本人的利益时,其政治生涯也走到了尽头。1935年5月,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他,被日本人以需要养老为名相逼,被迫自行辞职,并被软禁在家。1938年,79岁的郑孝胥暴卒于长春,他被埋葬在沈阳东郊天柱山下,努尔哈赤陵附近。最终,郑孝胥只是在大清开国者的坟茔旁,静悄悄诉说着那未完成的故国遗梦。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