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参加殿试遇到考过的题,却因字不好被列为第四
自隋朝起,科举制度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了起来,其目的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从而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使得寒门子弟得以通过努力,用自己的能力才获得官职,并为国效力。而科举制度之中的第一名又称为状元,一般而言,能够成为状元之人都是十分厉害的,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文学能力,同时对于政事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在乾隆时期,却又有一个状元,此人为毕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侥幸的状元。
毕沅出生于镇洋,虽然其自幼丧父,但是却有一个好母亲——张藻。张藻可以称得上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因此,毕沅在母亲张藻的熏陶下,自幼就十分喜好文学,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此后,张藻更是将其送往苏州灵岩山,拜于沈德潜名下。
乾隆十八年(1753年),毕沅参加了顺天乡试,并中举,以举人的身份被封为内阁中书,后来又进入了军机处,负责撰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
虽然已经获得了官职,但是毕沅还是想要想要再去为自己努力一把,于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的时候,报名参加了会试,毫无意外,毕沅成功通过了会试,与其一起通过会试的还有同僚诸重光、童凤三。
在进行殿试的前一天晚上,三人刚好要去军机处值班,此时诸、童想回去进行复习,便对毕沅说:“我俩书法好,可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们代劳吧!”当时的殿试确实十分注重书法,毕沅无话反驳,便认命留下进行值班。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一天,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而殿试所考题目正是这个。换个说法就比如说一个人在高考之时,遇到了自己曾经做过的题目。可以说各种思路和想法一下子就出现在了毕沅的脑中,他自然十分胸有成竹,挥笔而就,洋洋洒洒便将答完了题目。
原本当时诸位大臣在进行文章批阅之时,以毕沅楷书不好为由,将其列为第四名。但到了考试后的第四天,乾隆听了读卷大臣读卷,对毕沅的卷子最为欣赏,于是将其擢为一甲第一名。
诸、童二人事后听闻了此事,对此事嗟叹不已,十分懊恼于当晚的提前离去,但事已至此,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感叹此事和祝福毕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