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他们同样是朱元璋子孙,孙子却比儿子差太多!

他们同样是朱元璋子孙,孙子却比儿子差太多!

时间:2018-03-19 08:4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其实颇让人费解,为何拥兵百万的建文帝会输给兵士只有30万的朱棣呢?

建文失败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

QQ截图20180316135712.png

一、朱元璋的大清理使得建文无将可用。

在开国之后,数位开国名将不是病死,如徐达,常遇春。就是被杀,如蓝玉,朱亮祖等。而且杀人的明目繁多,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就是明例。仅其中空印案就连坐数万人,所有主印官员全部被杀,这其中就包括千古忠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而后来的郭恒案更是直接杀掉了六部中的几乎所有的办事官员,运气好的部只余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两人,运气不好的连尚书都被杀了。可见朱元璋在肃清异己上下的决心。

没了优秀将领保护的明帝国该如何面对当时还有一定实力的北元呢,朱元璋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锻炼自己的儿子--朱棣,派他挂帅出征,朱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率军大破北元军队。

朱元璋的本意是想派擅于指挥骑兵的朱棣镇守边疆,然而不幸的是,正是朱棣,后来攻破了南京

二、朱棣的坚决与建文帝的“仁慈”

在朱棣造反的那一刻,他就没有退路了,要么攻入京城登基称帝,要么兵败沙场马革裹尸。朱允炆也是一样,要么镇压平叛,要么兵败退位。成王败寇!

但是朱允炆明显没有认识到这点,他甚至给自己的军队下命令不要伤害朱棣,因为不想使自己背上杀叔之名。

而朱棣在这点上明显继承了他父亲的“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行事风格,他金钱收买宁王部下,迫使宁王交出强悍的朵颜三卫,率领不到二十万的军队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对决并且完败李景隆。在与盛庸军对战时甚至亲自带领骑兵到前方侦察敌情,就是因为知道对方士兵不敢杀自己,盛庸无法派神机营(火枪手)射杀骑兵,万般无奈派骑兵追击,最后自然是不了了之。

估计南军心里也憋屈的够呛,眼前就是对方大官,杀掉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但是皇帝不让,万一杀掉了长官怪罪下来,谁会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三、建文用人能力太差

首先让我们看下第一次北平防御战时双方几位知名将领

北军:统帅朱棣,副将张玉,朱能

南军:统帅李景隆,副将盛庸,平安

这里面除了李景隆是个庸才之外,其他都是非常优秀的将领,但建文选得却是“用兵如神李景隆”

张玉朱能在北军中声望分别居一二位,常年随朱棣南征北战。

盛庸在后期被提拔为统帅,用火枪阵大破朱棣,杀张玉朱能,使得北军士气低沉,若不是后期朱棣绕过山东直攻京城,和盛庸军打下去朱棣必败无疑。

平安,曾经是朱棣部将,十分熟悉朱棣战法,作为前锋大将在朱棣第一次南下过程中大破北军。

显而易见,如果开始时南军统帅是盛庸或者平安,那我们就可能不会看到永乐大帝这个名号了。然而建文帝却偏偏选了个李景隆。

我们来看看建文帝这边的选入用才:

听闻朱棣造反的时候,本来建文帝朱允炆派大将耿炳文平叛,却在半路上又换成了李景隆。可惜李景隆不但是个军事庸才,而且懦弱至极。本身如果元帅是耿炳文的话,那最少南军不会败得那么惨。

而李景隆乃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小时候常和朱棣在一起玩,朱棣很是熟悉,这样的人更不适合作为主帅。

建文帝这边的谋臣也差强人意: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各个都是庸才,特别是当李景隆惨败之后,收到消息的黄子澄竟然自主掩盖,只因李景隆是他推荐,不想折了面子,最后朱棣围攻南京时,他居然跑去给朱棣开门,使得原本牢固的京城被破。

朱棣曾送到京城当人质的三位皇子后来也被建文帝放了。数年后,正是其中的二皇子率援军赶到京城,才挽救了朱棣军的士气。最终攻入京城。

再看北军朱棣这边的选入用才:

首先朱棣本身就是公认的最强将领,加手下的大将张玉,朱能,在北平保卫战中以少于对手三倍的兵力把李景隆打的丢盔弃甲

其次任人唯贤,谋士才能杰出,举几个例子:

谋士:姚广孝,朱棣军宣誓出征时,突然狂风大作,骤雨突至,军中皆以不详,姚广孝挺身而出:传说真龙下凡都会有风雨相伴!稳住了军心。朱棣与盛庸作战遭惨败,军心不稳,所有将领都要求撤军时,又是他挺身而出,力主继续进攻。在朱棣无法攻破山东时,提议绕过山东,直击京城,最终实现了他最初许给朱棣的诺言,送给了朱棣一顶白帽子。

马三保,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兵,朱棣看中起用为亲兵,后在郑村坝战役中出谋划策击败南军,之后便一路随军打仗。哦对了,他就是大名鼎鼎后来七下西洋的:郑和!

还有后来著名的内阁三杨,张辅等等,均为一代名臣。不得不说后来仁宣盛世的出现也有朱棣不小的功劳。

识人用人,北击蒙古,内稳朝政,削藩集权,七下西洋,万国来朝,朱棣不愧为一个好皇帝!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