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秦赵长平之战时赵国惨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秦赵长平之战时赵国惨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时间:2017-08-31 17:16:00来源:黄埔信息网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各国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争之世。也催生了各国竞相变法,用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综合国力也是大大的提升,而且秦国变法更为彻底,把军功和爵位挂钩,更是充分调动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

在战国这样一个时代,同时崛起的大国,注定双方会有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况且,秦国要实现东出函谷关的国家战略,必须攻灭赵国。就这样在两国的矛盾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两国终于在公元260年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决战。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而秦国则采用的是的白起指挥整个战役,白起本来就是有战神之名,作战经验丰富,对战赵国毫无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赵国 焉能不败。况且,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