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开眼看世界 魏源睁眼看世界
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他关心民众疾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力主禁烟,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魏源
应广大读者要求,人民日报海外版将继续刊登“中国梦”系列报道——“近代中国寻梦人”,选取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位近代知名人士,讲述他们的“寻梦”故事,敬请关注。
经世致用的改革
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29岁的魏源考中了顺天府乡试举人。这时,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魏源先是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留心经世济民的“实学”,也因此被江苏巡抚陶澍所看重。陶澍常与之共同研究海运、水利等大政方针,这也为魏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19世纪的中国,国力衰弱,国势日危,侵略者日益横行,清政府各级官员却苟且偷安、因循守旧。魏源以极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经济与政治危机,深感如果不奋发图强,革故鼎新,中国就难以自立于世界。从1830年开始,魏源参与了以陶澍、林则徐等为代表的东南数省的改革。魏源殚精竭虑地为之进行运筹与谋划,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改革派官员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掀起了一场颇有声色的运动,改革涉及漕运、盐政、水利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他的经世抱负也在此得以施展。他写出了《筹漕篇》、《筹鹾篇》、《东南七郡水利略叙》、《湖广水利论》等大量切中时弊、提倡改革的“经世之作”,为两江地区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持。
力主禁烟,抵抗侵略
正当魏源全力投入两江改革研究的时候,关系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魏源不仅经历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而且亲赴战争第一线,为前线指挥出谋划策。他亲自参与审问了一名英国俘虏,从这个人的口供中了解了英国的地理、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并将其整理入《海国图志》,这让闭关锁国的中国人第一次窥见了英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他还始终同中国主战派领导人物林则徐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着战争的动向,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反侵略的措施与办法。他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后,他满怀激情地写下“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的诗句,满怀激情地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
正因为他的切身经历,因而,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魏源比一般人更加刻骨铭心。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魏源从倾力内政的改革转而专注于外患的侵略。他通过长期搜集材料,整理了《圣武记》十四卷,以中华民族的武功来激励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他深刻认识到了鸦片对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因而一直坚决主张严禁鸦片。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他更加坚定了禁烟的决心。魏源看到,外国侵略者已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想禁绝西方各国输入鸦片的“外禁”已很难办到了,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禁止国民吸食鸦片的“内禁”。对于当时一部分官员认为禁烟“宜缓不宜急”的论点,魏源给予了有力驳斥,认为这种主张只会姑息养奸,使鸦片之毒永无禁绝之日。他大力赞扬林则徐的禁烟言论,认为禁烟是一场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运动。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魏源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从御外侮、雪国耻的爱国思想出发,废寝忘食地写出了他的经国要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也开启了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书中,魏源将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高度来认识。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称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只要是有用的事物,就是“奇技”,而并非“淫巧”,只有认真加以学习,才能逐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他认为中国占有人才与资源的优势,“智慧无所不有”,只要经过努力,掌握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若干年后,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必然能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强国之梦。
《海国图志》刊行后,在国内虽一度受到统治阶级的冷遇,但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被近代中国各阶级所接受。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公开申明,他在福建设局造战船,在甘肃设厂造枪炮,就是继承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在国外,一经传播就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日本朝野的高度重视,纷纷翻译刊印,争相传阅,认为对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加强海防建设,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甚至被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