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年是多少年 咸丰遗诏是哪一年
咸丰帝遗诏内容
历史上曾有人猜测咸丰临终前为防备慈禧今后有野心专政,顾交待慈安太后若是叶赫那拉氏难以安分守己,可传命八大臣将其诛之。但其言论难经推敲,此番遗诏并未留下书面资料。而咸丰顾命八大臣的诏书是有详细的文献资料的,可见咸丰遗诏指的是故名八大臣的诏书。
咸丰年间广东天地会起义
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养病期间,积郁成疾,临终托付八大满洲贵族,拥立幼帝登基。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病重之时,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御前大臣景寿、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此八大臣子,颁布谕旨,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其大臣辅佐朝政。
咸丰如此煞费苦心,临终托孤,是为防范何人呢?咸丰在位期间虽仍掌握实权,但地位及其危险,一则,是防范朝臣的势力,以此八大臣为代表,可分为两派力量,分别为皇室贵族,和军机大臣,命其辅佐幼帝,也是有意平衡朝堂势力,相互牵制。
咸丰临终特制“御赏”、“同道印”两枚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信符。而这两枚印章一枚“御赏”交待给皇后钮钴禄氏掌管,另一枚“同道堂”本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但因其年幼,由其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咸丰此番意图实为命皇后与太后,以及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有任何一方专权跋扈。
然而最终时局没能由咸丰控制,政治力量并未由其所想的保持平衡,咸丰去世后,爆发了辛酉政变,朝局成为了慈禧垂帘听政的现象,且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五十多年的历史。
咸丰辛酉年是多少年
咸丰辛酉年,即咸丰十一年,咸丰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头。清王朝国运衰败已回天乏力,帝国联军侵华愈演愈烈,起义军势力也此起彼伏,如此内忧外患的境遇使得志高才疏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中郁郁而终,其死因成为历史之谜。
辛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五年,英美法等帝国要求修缮相关不平等条约的一系列条例,咸丰焦灼之下避走承德,随后,英法两国公使进驻京师,进一步侵犯清政府主权完整。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响应已遍布大江南北,淮北人苗沛霖割据一方,背叛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联合反抗清政府的同治,将太平天国运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这一年,咸丰帝在悲惨境遇下于热河行宫病逝,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为回到紫禁城,生前因惧怕帝国势力,将回京期限迟迟后推,最终只能躺在冰冷的棺木中运往京师。
同年八月,曾国藩攻克太平军坚守了九年的天京安庆,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咸丰临终设立的八大臣掌权模式奔溃,另行建立垂帘听政制度,把持朝政。
当时的局势虽内忧外患,但清政府并非毫无作为,在晚清的被动统治下,也可以看到清廷命数急转而下中的小幅度回升,例如咸丰帝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成立了总理衙门,为清政府办理洋务以及外交事务而特别设立。此机构虽是在敌国入侵的局势下被动设立的,但也突破了清王朝一向闭关自守,以天朝自居的短见,属于认清时局,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第一步。
咸丰之治指的什么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
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临山河破碎的亡国边缘,然而却能咸丰之后五十年间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同光中兴景象,实为历史的奇迹,这股清泉的根源就来源于咸丰。
咸丰在位十一年,初登帝位,便敢于惩治督抚大员,秉持着治乱世、用重典的宗旨,一改官场的弊端与积习,清洗了众多前朝权臣势力,这一作风有当年雍正皇帝的铁血政策,为提拔有识之士扫清了障碍。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咸丰帝也展现了其执政果敢,判决善于分清主次的特点,调用大量兵马与钱财镇压太平军,足见其决心之坚定,为了筹集军饷,保障军队行军,咸丰帝下令铸造钱币,另辟海运,操练军队,各种颁布的举措皆有绩效,黄河泛滥,灾情严重,咸丰帝对此心头大患仍是大刀阔斧地下令改道黄河,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因势利导,将黄河引入海河,解决了自乾隆晚年遗留至今的大问题,反映了其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与应变能力。
咸丰皇帝在顺应潮流,改变腐朽观念上也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帝王,一改清朝老祖宗的法则,提拔汉臣,允许汉臣在军事等重要职位当职,致使晚清时期出现曾国藩、左宗棠等有识之士。另外咸丰帝能够因时制宜,批准设立总理衙门,处理洋务,为之后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足可证明咸丰的政治才能,只可惜生不逢时,难以改变王朝急转而下的历史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