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事件 历史上真有法海这个人吗
在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里,法海是一个很可恶的和尚,心胸狭隘,公报私仇,多管闲事,拆散了许仙和白素贞的幸福家庭。那么,“法海”究竟是文艺创作的形象,还是历史真实人物呢?
其实,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法海这样一个人。
据《金山寺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书相关资料记载,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法海看到如此破碎不堪的寺庙,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寺庙。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yì,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
在历史上,法海是苦行得道、深受地方民众敬仰的金山寺开山祖师,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然而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逐渐将法海塑造成“心胸狭隘,公报私仇、破坏美好爱情的恶僧的形象”。
实际上法海并非后人心目中的“恶僧”形象。根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记载,许仙与白素贞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的。由此,便将法海扯进了这个传说里。不过,冯梦龙笔下的法海是位正面人物,并且是有道高僧,然而,伴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因此,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法海逐渐被塑造为破坏人间爱情的负面形象。
对于当代人们来说,应当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并予以尊重。也许人们没有能力去涂抹一个汉族民间故事在几百年来留下的印记,却可以选择尊重历史和事实,还法海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