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谏如流的唐宣宗晚年的两个错误决策是什么
唐宣宗这位被史家誉为“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的“小太宗”,却在晚期的宫庭生活与册立储君的问题上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在宫庭生活方面,为了长生与纵欲,不惜大量服食丹药而送命;在册立储君的问题上,因为立储太过纠结,以至延宕时日,临终储君尚未正式确定。加上弥留之际,所托非人,因此造成兄弟觊觎帝位,给了宦官得以私自拥立新君,重新执掌权柄的机会。就这样,唐宣宗自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小贞观”之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也正是唐宣宗这一人生最大的遗憾,让大唐王朝的最后时刻,真的很快就到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宣宗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后,便封长子李温为郓王、二子李?为雍王(大中六年薨,追册为靖怀太子)、三子李泾为雅王、四子李滋为夔王、五子李沂为庆王。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户部魏侍郎进言:“如今天下无事,惟有未立储君,是臣下最为忧心的大事。”说着说着便泪流满面起来,群臣也都很看重立储这件事,可英明的唐宣宗却未置可否。
原来,因为唐宣宗不愿意立皇后,所以太子也就一直未进行册立。又因为他素来不喜欢长子李温(其他儿子都住在宫中,只有李温住在宫外的十六王宅),因此他也没有立李温为太子的打算。他喜欢的是四子夔王李滋(雍王死后,成为三子),因为李滋的性格和他类似,故而想立李滋为储君。但又担心废长立小,乱了次序,会遭到群臣的反对,也会造成兄弟反目。这让他十分纠结,因而东宫久未建立。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宣宗让宰相裴休畅所欲言谈谈当前的时政大事。裴休提出,早立太子,便是天大的事。宣宗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资治通鉴》语)吓得裴休再也不敢对立储君的事发言了。立储之事就这样一直延宕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