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里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里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时间:2017-06-04 11:57:00来源:黄埔信息网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常用来形容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意志和决心。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边境这一问题,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虽然有了成效,但那也只是短暂的。东汉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困住了当朝者。这时候,后来的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就出现了。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62岁在古代的时候算是高龄的,皇帝怎么还能忍心这么一位老者替自己去守卫江山?马援自然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南宋词人辛弃疾还曾就马革裹尸的典故写了一篇《《满江红·汉水东流》: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玉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辛弃疾借马革裹尸的典故,祝福友人。希望友人能像自己的先祖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抗击金兵,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马革裹尸的典故素来为后人所崇拜,身为前方将士,每一个出征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之上征伐杀戮,为着自己的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马革裹尸造句

1、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2、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3、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4、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7、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8、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9、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0、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1、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2、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3、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4、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15、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16、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7、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18、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