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宋联合蒙古消灭金国:是不是决策失误
1211年,如狼似虎的蒙古人大举南侵。当年,金国国运昌隆的时候,对蒙古人各种花式虐待,如今,金国江河日下,强弱异势,换成被蒙古人各种吊打。交手几回合,金国人被打得满头大包,扔下北京,仓惶迁都到黄河以南的开封,以黄河—潼关一线作为拦截蒙古骑兵的前沿阵地。
北宋就是亡于金国,南宋与金国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看到金人被蒙古人吊打,南宋朝廷很开心,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让你猖狂,挨收拾了吧!同时,他们也很担忧,唇亡齿寒的道理就在那里摆着,谁都懂。蒙古人能这么快把金国人打得鼻青脸肿,战斗力绝对是爆表的,南宋对付金国人都有些费劲,何况是跟凶神恶煞的蒙古人的交战?因此,围绕着对金政策,南宋朝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主战派认为,应该立刻趁机北上击金,收复失地,一雪靖康之耻;主和派认为,唇亡齿寒,此时不但不能和金国撕破脸皮,反而应该努力加强邦交,支持金人抗击蒙古,南宋则应该在此期间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以便于见机而行。然而,就在两派相争不下的时候,金国做了糊涂事,拼了命把自己往死里作。
金国南迁之后,领土缩小了,经济来源少了,粮食产区也少了,面临的生存压力山大。如果他们能与南宋和平解决外交问题,加强经济来往,暂时搁置争议,共同抗击蒙古,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金国人盲目地高估了自身实力,认为自己虽然掐不过蒙古人,对付南宋还是妥妥的。而且,早在准备仓惶南迁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1217年,不知死活的金人南下攻宋,几乎是全力以赴,抱着志在必得之心而来。他们以为捏的是软柿子,等捏到手里,才知道是个烫手的山芋。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南宋军民发动了猛烈的还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经过长达7年的战争,金人铩羽而归,偷鸡不成蚀把米,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事实上,蒙古人在第一次南侵期间,就派遣使者与南宋联络,希望与南宋夹击金国。南宋朝廷不傻,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拒绝了蒙古人的夹击之请。从这个角度来说,金人攻击南宋是很不地道的,这也相当于把潜在的盟友推到敌对阵营。等金宋战争一打起来,南宋果然毫不意外地向蒙古人伸出了橄榄枝,两国外交关系快速升温。不过,由于蒙古军的主力此时正在西征,部署在中原一带的兵力有限(这一部分兵力由木华黎掌管),所以,蒙古军只是在客观上起到了遥制金国的作用,并没有实际行动,南宋最终还是依靠自己击退了金人。
1224年,金哀宗即位,停止金宋战争,主动向南宋示好,两国关系出现转机。1227年,也就是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之后,蒙古骑兵突然攻击南宋。面临着共同的敌人,金宋关系因此有所升温,在军事领域开展了一些合作。为什么宋蒙关系会突然破裂呢?因为西征的蒙古军主力回来了,在蒙古人眼里,金国和南宋都是弱者,不需要用远交近攻或者连横合纵那一套,直接用武力就能解决问题。但是,蒙古人想错了,没有料到金宋联手是很难对付的。凭借天堑黄河和险塞潼关的防护,直到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军都未能攻破金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