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宁古塔披甲人】解密:清代时期东北的宁古塔披甲人是些什么人

【宁古塔披甲人】解密:清代时期东北的宁古塔披甲人是些什么人

时间:2017-05-08 09:36:00来源:黄埔信息网

清代朝廷流行一句话,叫作“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将罪犯流放给别人作奴仆。这句话的意思虽然直白易懂,宁古塔与披甲人却鲜为人知。《清稗类钞.地理》有云:“宁古塔,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其如此说,皆缘该地偏远寒荒,汉人善文墨者罕至。又及昔年满洲土著无学少文,志书阙如。故而涉及该地人事文字稀少零星。“无寸碣可稽”虽略有夸张,却也大致不虚。宁古塔为清代边镇要塞,有满洲八旗军屯兵驻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

宁古塔

宁古塔是清代吉林边镇治所名,明代为努尔干都指挥使司辖地。金国完颜阿骨打氏于此处起兵,系女真族发祥地及金朝国都上京会宁府。唐代为靺鞨忽汗水,先秦之古肃慎国。宁古塔东北呼尔哈又是满洲始祖居处。乾隆朝大学士阿桂《满洲源流考.卷十三》云:“本朝始祖定居之地屯河在宁古塔东北呼尔哈,近绕宁古塔城。”宁古塔城位于吉林市东五百九十里(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约三十公里之宁安市),南距朝鲜界六百里,东至大海三千馀里,北至混同江蒙古界六百里。辖地东西阔八百馀里,南北六百馀里。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宁古塔城置绥芬厅,宣统二年(1910)更名宁安府。此后,宁古塔治所不复存在。

宁古塔以塔名而实无塔。康熙朝吴振臣《宁古塔记略》:“相传昔年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道光朝萨英额《吉林外记.卷二》云:“宁古塔,国语数之六也。开国方略,六祖各筑城分居,称宁古塔贝勒,因以为名。”清初宁古塔治所在旧城,康熙五年(1666)迁入新城,二城相距六十馀里。宁古塔城周长八里(比北京紫禁城稍大),有四座城门。城墙系土坯砌成,内外抹细泥,厚二尺,高六尺五寸。城中另有内城,周长二里许,有东西南三门,北面为将军衙署。内城无民户居住,皆系衙署官兵隶卒。

7b16b6435ac0c1b997ac83b0435243c1.jpg

三百多年前的宁古塔一带山林茂密,江河密布,虎豹熊罴,百兽出没。八月(阴历)即下大雪,九月中旬江河封冻,十月地裂盈尺。冬季下雪三四尺厚,大雪可至丈深而没人。夏季有数百里沼泽,满语曰“哈汤”,其泥淖深不可测。土著人管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红锈水”,人必须踩草墩儿而行,稍有转侧偏差人马俱陷落而亡。

宁古塔偏远寒荒却遍地是宝。东珠、人参、貂皮、水獭、鹰鹞、兽皮、鱼类、山珍等皆为宁古塔一带最有名。除上述特产外,其他山蔬野蔌无不佳者,且无所属而任人自取採拾。当时该地惟不产稻米且无盐。每年十月往南六百里即到图们江边,与朝鲜会宁府边民易货。换回牛、马、纸、笔、扇、铁、盐、稻米等物。稻米到了宁古塔城,每升须二三钱银子,惟招待客人方舍得食用。宁古塔山林遍野,古树参天。该地无磁瓦陶器,碗盏碟盆皆以独木为之。房屋大小不等,或三楹或五楹或带两厢,所用木料极大。搭屋建房配以极长细草,以白泥抹墙,滑润可观。房舍墙厚几尺,屋内西北南三向皆为炕。炕上铺席,席上覆以大红毡毯。房屋一律坐北朝南,一进。窗户皆由外关闭,以防夜间猛虎撞进。屋内无椅櫈,惟有炕桌儿,进屋皆上炕盘腿儿而坐。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喇草皆宁古塔特产。惟人参一项,内地医药家与土著人认识存有偏差。人参生长于深山草藂中,较普通野草高出尺许,以八九月间採拾最佳。生人参皆白色,蒸熟后带红色。红而明亮者,表明其劲头儿足精神饱满,为一等。医药家以白色人参为贵,名之为“京参”,又称因土质不同故有红白二种,此大谬。宁古塔掘参人,白天採得,当晚便蒸。第二天晒于太阳下。晒干后有大有小又白有红,并非地域土质不同,实为劲头儿精神之足与不足所致。宁古塔土著人贵红参而贱白参,与医学药家之理相悖。乾隆三十九年作吉林御制诗《人参》:“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昔天公荐异珍。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和真,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萨英额《吉林外记.卷一》)宁古塔人以红色是否明亮分辨人参贵贱,乾隆帝用金口一尝便知真假,不知宁古塔人冷笑否。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