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君之殇】储君之殇:历史上的那些皇帝接班人有多难当
太子是国之储君,未来的皇上。但千万不要以为做了太子就一定能当皇帝,一定意义上讲,储君还不是“君”。新老交替过程中,太子比其他皇子更引人注目,也更容易招惹是非。老皇帝久经风雨,眼光毒,疑心重,顾忌多,尤其对未来之君,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一旦受到不良干扰,出现信任危机,你这个“储君”也就算做到头了。因此,做皇太子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心煎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其风险不可估量。
在中国历史上,做了太子最终没做成皇帝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皇帝没做成,反而丢了性命。当年,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顺理成章立了刘盈为太子。按说患难时期的皇子,刘盈享受这样的殊荣绝对合情合理,将来“接班”更是毋庸置疑。
但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政局得稳定,刘皇帝对太子刘盈越来越不满意了,理由倒也很简单——“子不类父”。而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却深得刘邦欢心,“颇有高祖之风”。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刘邦很快动了废掉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幸亏吕后警觉,及时请出了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陪伴在刘盈左右装门面,然后拉上一班朝臣据理力争,这才打消了刘邦废太子的念头。
刘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最终也顺利做了皇帝。危险虽然消除了,但刘盈的仁慈懦弱本性却无法消除。刘邦死后,吕后尽拦朝廷大权,刘盈从太子变成了傀儡皇帝。吕后篡权,立即掀起一股血雨腥风,刘氏宗亲让其杀了个七零八落。这一点,刘邦看得的确没错,面对这种混乱局面,身为皇帝的刘盈始终难以应付,更无法坦然面对,很快就在抑郁中死去。
于是,吕后再立新君,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直到吕后死后,周勃、陈平才发动政变,剿灭诸吕。而同样是刘邦儿子的刘恒,因为不是嫡出,很早就被封到了边远的代郡,因此远离政治漩涡,躲过一劫。剿灭诸吕后,朝臣拥戴刘恒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当皇帝,着实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意味。倘若不是朝中变故,在刘邦那里根本就排不上号。当然也由此看出,韬光养晦,等待的力量有多重要。
文帝死后,景帝刘启继位,这个经历我国之乱的有为皇帝,同样没有逃脱废太子的魔咒。汉景帝在世的时候,已经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但这个未来的皇帝偏偏有个不太讲大局的母亲,身处皇宫大内,政治漩涡,却完全一副乡野农妇的心态,与馆陶长公主总是搞不好关系。本来馆陶公主想让自己的闺女陈阿娇嫁给刘荣,以便将来做皇后。但栗姬在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糟糕,一口回绝不说,还说了一些修养不够、水平不高的刻薄话,彻底得罪了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