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辟邪的三宝】汉代辟邪的三宝:解悉玉刚卯、司南佩及玉翁仲
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饰物。
一、玉刚卯
刚卯、严卯始于西汉,新莽时期,曾因避"卯"为刘字的部首而一度废除,但东汉继续流行。刚卯、严卯因于正月卯日制成,故名"卯",有辟邪作用。
一般为一对,形制相同,玉质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
刚卯、严卯外壁四面各有阴刻两行隶书铭,共三十四字。一般刚卯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零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蠖刚瘅,莫我敢当。"据说,制作时辰,应在新年正月初的卯日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是讲该器之形。"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意思为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则是告诉佩挂者:天帝已让火神警告夔龙不可作恶、不可食人了,违者即被烧死。"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说老百姓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被通通挡住。刚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人人喜爱佩戴的玉饰。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也有的刚卯,用汉隶或小篆,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后人伪刻。严卯所刻文字略有不同。《后汉书.志第三十.与服下》也有记载,但称刚卯为印:"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诸侯王以下以绔赤丝蕤,滕绔各如其印质。~~~~~~~凡六十六字。"
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汉以后又废除不用,与另一种印“严卯”合称“双卯”。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中有贯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辞。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
刚卯是由商周的方柱形玉管退化而来的,商周的方柱形玉管又是由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琮形管直接演化,因而刚卯继承了琮形管“外方内圆”的特征,具有长方柱体的外形。所谓八面体、圆柱体的汉刚卯、严卯兼属赝品。汉代刚卯、严卯均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贯通,四面有铭,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汉好似一笔一笔刻划的感觉
《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异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阐,莫我敢当。’”严卯四面亦各刻两行字:“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玺固状,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阐,莫我敢当。”刚卯与严卯成双佩带。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诗:“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
二、司南佩
司南玉佩是汉代辟邪玉之一,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个小盘,全器光素无纹。在中间凹细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可穿系佩挂。
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防止,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指向南方。在汉代占卜之风大盛时,又成为测算凶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盘上刻画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图案,算卦人根据勺的指向,作出测定。以司南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期最盛,赴任之官挟木式以治,身后以木式择茔,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压胜之效,人们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顶部有司南形状的小玉佩,随身佩戴,用于辟邪压胜,为司南佩。从司南佩其主体呈现的独特的凹缺形外轮廓和佩带者的角色上,判断出这可能是后人为达到从良渚玉琮上取得某种宗教意义,而刻意扁化、小化玉琮所得到的衍变形体?
司南佩除了辟邪压胜的意义外,还有指导之意,引申为广闻博学。扬齐宣的《晋书音义序》记载:“由是博考诸传,综览群言,研核异同,撰成《音义》,亦足以畅先皇旨趣,为学者司南”。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司南佩有简化型和完整型两种,有一个系列,其中可能存在着时代先后关系。江苏邗江县甘泉山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白玉司南佩(图一)属典型的完整型司南佩,长2厘米,玉色洁白,莹润光亮,工字形,方柱状,器身以中间宽槽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有小柱饰,上面有状如小勺的司南。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空前兴盛,儒家推崇和阗玉,并且以此阐发他们关于玉德的学说。汉代上流社会佩用白玉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记载:“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王禹璜,皆以白玉”。“佩双印,长寸二分,方二分,乘舆、诸侯王、公、留侯以白玉”。司南佩属于佩的系列,邗江甘泉山出土的这件司南佩以品质极好的和阗白玉琢制而成,符合当时的礼俗规定。
同样以白玉琢成的完整型司南佩还有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四十三号东汉墓的两件,大小略有不同,一件高3厘米,宽2.3厘米;另一件高2.5厘米,宽2厘米,和阗白玉制成,细腻润泽,内孕精光。均为长方体形,腰部内凹切割成工字形,腰际横穿一孔,佩顶端作勺形,下承圆形小盘,系仿汉司南之形。另外,1972年安徽省亳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的一件也属完整型,高2.5厘米,宽1.9厘米,和阗白玉琢成,形若扁长方体,中间切凹腰。上琢小勺,勺把中间穿一小孔,以便系佩,底出小圆盘。
除了顶端有司南状小勺的完整型司南佩以外,汉代还有一种简化型的司南佩。江苏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图二)就是这种类型的。这件司南佩长1.9厘米,呈工字状,四面外弧,面与面之间有明显的过渡,上下段均有小圆柱饰。不难发现,简化型和完整型司南佩的区别主要在佩的顶端,简化型的顶端不再有小勺和小圆盘的司南状装饰,而代之以和下端相同的小圆柱状装饰。与上述江苏邗江甘泉山东汉墓出土的完整型白玉司南佩同墓出土的还有一件简化型琥珀司南佩,长2.5厘米,质地为红色琥珀,由于受沁表面较为粗糙,器型较一般白玉司南佩稍大。
无独有偶,在同一墓中出土两件分别是玉质和琥珀质地司南佩的墓葬还有南京仙鹤观东晋高崧夫妇墓。1998年发掘的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出土了一批极具研究价值的玉器和金银器,其中二号墓即高崧夫妇合葬墓出土了两件司南佩,一件为玉质(图三),外观为灰白色,长2.2厘米,宽1.7厘米,高2.8厘米,器型呈工字形,中部束腰处有一圆形穿孔,顶端琢刻一浅勺,底部则有盘状槽窝;另一件为血红色琥珀制成(图四),半透明,和邗江甘泉山东汉墓出土的那件一样,为简化型司南佩,长3厘米,宽2.6厘米,两端未饰明显的勺和盘状窝槽,仅有圆形突起,中为两相连的长椭圆体,中部束腰处有一穿孔,可供系佩。这两件司南佩可能是东汉时候流传下来的遗物,也有可能是当时东晋人的作品,是东汉人佩戴司南佩用以辟邪压胜的遗风的表现。
司南佩在东汉最为流行,其后逐渐衰微,宋以后有仿。宋代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纹等,包浆较好,器各部刻画过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刻画线条较硬,边缘锋利,细部碾琢不甚讲究,呈工字形或圆柱形,抛光技术较好,玻璃光感很强。清代亦有司南佩,主要特点是器型较大,形制有变化与创新,碾琢精细,抛光讲究。一改传统的顶部勺形,有的似鸟形,有的是方形,器腰间的凹槽较深,器体的棱角圆滑,光泽较好。有穿孔的可做佩饰,没有穿孔的则作为陈设品了。古人认为,出门挂司南佩“是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