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王羲之书法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37岁时,因为想要道士的鹅为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祝辞由羲之书写。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来。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
当时朝廷每年都要举行一些大型的祭祀活动,经常会请王羲之执笔,书写有关祭祀天地神明、乞求国泰民安的柱板。
有一次,晋成帝想换掉王羲之在柱板上的题词,便命一群工匠把题词刮掉,工匠们把柱板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也没能把王羲之的字迹刮掉,他们惊讶不已,拿起柱板仔细一看,都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赞叹起来。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入木三分"的典故由此而来。
原来王羲之在题词的时候,非常专注,他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笔尖,使墨迹渗入到了木头三分深的地方,已经无法轻易刮掉了。
原文出自《书断》张怀瓘,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苍劲有力,也比喻见解深刻;议论深刻。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