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立储因素】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承乾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第二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谈起这件事,说:“昨天,李泰扑进我的怀里,对我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从现在开始,我才真正称得上陛下的儿子。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父子天性,李泰能对我说出这种话,实在让我怜爱。”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陛下的看法不对。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百年之后传位给魏王,将来魏王再杀死自己的爱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立刻涕泗横流,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长孙无忌,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李治,唐太宗无法逾越他这个障碍。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让我为国家社稷担忧,怎么办?”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干脆自己出面,直接去找五弟李治,希望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他对李治说:“你和汉王好,不怕将来受连累吗?”
李泰的话里隐含着一种威胁,李治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唐太宗询问缘由,李治把哥哥李泰的话告诉了他。唐太宗因此明白,四儿子李泰也是一个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没有李治的活路。
据说此前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石,石头上面自然形成了三个字“治万吉”。唐太宗把这看成是一份图谶,转而又想立李治,犹豫不定。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唐太宗考虑最多的,是哪一个选项对他的家族造成的伤害最小,而不是哪个选项对管理国家更有利,哪个儿子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表现出李世民自私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在两仪殿与群臣议事,结束之后他单独把长孙无忌、房乔和李勣几个重臣留下来,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伤心地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究竟选择哪一个做皇太子,还不能确定,我的心中没有依靠啊。”
说罢,唐太宗一头扑到榻上,拔出腰间的佩刀,对准自己就要刺下去。众人吓得魂飞天外,一齐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从他手中夺下来,递给一旁的晋王李治。然后大家问唐太宗为什么要做这种吓死人的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吗?他想立哪一个?
唐太宗心目中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说:“我想立晋王。”
皇帝的话,不可违逆,况且又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所以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尊旨。谁有异议,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是几位嫡皇子的舅舅,他一开口,没有人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这个选择本身也没有大毛病。唐太宗等的就是长孙无忌的这句话,立刻转头对晋王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皇太子,还不快谢谢他!”
晋王赶快拜谢长孙无忌。唐太宗还有几分顾虑,问大家:“你们的想法与我一样,可是天下的臣民会怎么样看待此事?”
几个人一齐说:“晋王仁义孝顺,天下久已闻名,不会有异议。如果我们欺骗皇上,百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