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小霸王孙策】三国史上东吴小霸王孙策是死于弟弟孙权之手
从三国志上看,很显然,二弟孙权受益最大,自此六郡八十一州尽收于囊中。而且变故后,他的所作所为也让人存疑。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三国演义》对孙策这点的描写更突出,在第七回一开始,孙策就挺身而出,随父跨江击刘表。冲锋在前,“扯弓搭箭”射死陈生,大败黄祖。后孙坚中箭身亡。他只好用黄祖换回父亲尸体,“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整个家族的重负。全部压在仅有十六岁的孙策身上。
孙策葬父过后,没有消沉下去,他率军驻扎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英雄渐渐来投奔他。“后因陶谦与策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策乃移母并家属居于曲阿,自己却投袁术。”在袁术处,策更是英雄无比,攻泾县,取陆康,所向披靡。连袁术也不得不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孙策借兵征江东,击刘繇,驱王朗,大战严白虎,收降太史慈,挟死于靡,喝死樊能。曹操也不得不赞叹道:“狮儿难与争锋!”可惜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只凭匹夫之勇,众将和从人不敢向前迟迟在后,策遇到许贡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敌,以致“被伤至重”,让人喟叹。
身先士卒,用兵不用大脑的孙策让对手有机可乘。弟弟孙权却是个阴险狡诈的人物,史书上说他“好侠养士,始有知名”,在兄长眼皮子底下,养那么多死士干什么,如果不是夺权,又该如何。要知道一般规律,父死子替,本来就没有孙权什么事,况且有周瑜这样的一流名将辅佐,何患之有?因此,为了篡夺领导之权,孙权开始下手了。不久,孙策杀死了许贡,便有三个人要报仇,自称韩当的手下。结果惨遭算计。史言:“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那么孙权要杀孙策,为何孙策旧部没有阻拦的呢?
其一,孙策为人太过于冒进,屁大的事都喜欢身先士卒,这不是一个领袖应有的风范。像神亭岭大战太史慈时,真是只身拼命,那有主帅风度?诸将像程普、黄盖、韩当、蒋钦等也反对他这种轻率之举,孙策却坚持己见,诸将也只好慢慢的跟在后面,结果使得诸将十二骑被刘繇的一千多人围攻,要不是“周瑜领军来到”,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其二,与属下意见多分歧。孙策还多次只带数名大将,轻易出击,深入险境。这样,大将们怎么想?后来张竑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
其三,孙权是一个有头脑的人。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不仅如此,手下人心甘情愿替他卖命的事写的很多。比如周泰宣城救孙权。孙策打败刘繇后,“领兵南取吴郡”去攻打严白虎,命孙权与周泰共守宣城,后“忽山贼窃发。四面杀至。”周泰此时“抱权上马”,自己“赤体步行,提刀杀贼。”最后“夺了枪马,杀条血路,救出孙权”。周泰本人“身被十二枪”、“命在须臾”。后来,东吴与曹军血战合肥时,孙权轻举冒进,在逍遥津小师桥被围,全靠“凌统翻身死战”才能跳过小师桥,凌统却是“身中数枪”而回。不久在濡须大战中,又是周秦“三番冲杀”、“身被数枪,箭透重铠”,才使孙权脱离重围。
其四,孙策虽然善于征战,但急于暴露自己的实力,比如听说曹操要打袁绍,孙策要攻打许都。书上说:“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这与一向做事稳重的孙权不同,众人以为孙权能成大事,所以多听从孙权的安排,当然除周公瑾而外,可惜在外面镇守,不在孙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