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不公:为何曹操成了奸雄而诸葛亮成完人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已接近于完人,这一方面缘于其功业;一方面缘于《三国志》的称颂与《三国演义》的流传;还有一部分,则得益于他的前后《出师表》。诸葛亮和曹操,一个辅佐刘禅,一个辅佐汉献帝,一个得了天地完人的桂冠,一得了个奸雄的恶谥。这,实在是历史的不公。曹操在汉献帝的宫廷里,是一个人说了算;同样,诸葛亮在蜀国宫廷中,也是一个人说了算。唯一不同的,一个死后,儿子称了帝;另一个没有而已。诸葛亮这种独撑局面一人说了算的做法,说得好听点,叫鞠躬尽瘁;说得不好听点,叫独揽大权,独断专行。
如果说诸葛亮是忠臣的话,只能说他是刘备的忠臣,是汉室的忠臣,但绝对不是刘禅的忠臣。他一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而这,对刘禅当时的蜀国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也是被当时和后世所公认的。当时蜀国最正确的做法是向西南发展,这,以蜀国的力量,是不费力的。孙权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向交趾进兵的,到土地扩大、人口增多时,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然后伐魏,或与魏抗衡,都不是什么问题。但诸葛亮不,一意孤行,并且为这个目的不惜打击异已。李严,是当时和诸葛亮一并受命辅政的大臣,时值诸葛亮伐魏,“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乃废平为民”(《三国志》)。平,即李严,不但罢官为民,且贬到蛮荒之地。
另一个,就是一直被诸葛亮怀疑为“有反骨”的魏延,魏延见识智勇,在当时刘禅时代的蜀国将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刘备时代也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在刘备当汉中王时,就被任命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后,一路建功立业,做到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郑侯。但就因为魏延对诸葛亮有看法,“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最终,被诸葛亮秘计所杀。做为一国之君,毫无疑问,对自己上面还有一个人指手画脚是不满的。但刘禅又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反对,否则,以权臣废君,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即便如忠臣伊尹,不也废过太甲吗?所以,此时,默默无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