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长平之战的误读】长平之战的误读: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输在了国力

【长平之战的误读】长平之战的误读: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输在了国力

时间:2017-03-16 10:16:00来源:黄埔信息网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成就了一名武将武安君——白起的辉煌,同时也将“纸上谈兵”骂名让一位少年将军背负了数千年。但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本文将着力恢复历史原貌,为大家展示那段令我血脉贲张的画卷。

秦国: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立志统一六国

要说到秦赵长平之战就必须先说明此战对战国历史的影响。 先说秦国: 秦国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赢渠梁任用魏国人卫鞅为左庶长实施商鞅变法以来,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分两次进行了改革。

其主要内容大致为:1、在政治上,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逐步实施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发展国家经济根本;3、在社会方面,奖励耕战、废除爵位世袭;施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变法中最重要的是将国家的力量统一集中到了中央,改变了奴隶分封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形成了一个拳头。孝公死后,虽商鞅被贵族势力处死,但变法的制度被进一步得到执行与发展,并没有半途而废。

至前261年,长平之战爆发时,已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世99年的努力,此时的秦国已是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拥有兵力近100万的超级大国。其历代君王的目标就是崛起于西方,统一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赵国:胡服骑射,崛起于东方

我们再看看赵国: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魏武卒)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只有燕,韩实力稍逊。

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事实上武灵王改革前都是如此。 然而,秦国的变法自强让包括赵国在内的东方六国看到了强大起来的希望。

赵武灵王志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即位之后在前307年,立排众议大胆推行移风易俗,以“胡服骑射”为起点选练精锐弩弓骑兵,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改革。

从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赵国原本就是以武立国,民风骠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在变法后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

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实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此时的赵国不仅是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也随时有可能成为秦国争夺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且,秦军自变法后不可战胜的神话便是在阏与之战毁于赵军刀下。 至此,秦国独大演变为两强争霸。

秦赵对决,不可避免

从以上背景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秦国因变法而强盛,且变法彻底,成为超级大国,其综合实力强于赵国甚多;

2、赵国以军事改革为契机,已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军事大国。但是政治、经济变法尚未完成,国家综合实力与秦国尚不可同日而语。

3、秦国要东出、必先打败或征服赵国,不能看着赵国坐大;

4、赵国要崛起,必须为国内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赢得时间。

有了以上四点认识,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长平之战前赵国君臣极力避战,不愿与秦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原因。这也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但历史不由单方面作决定。秦国在前269 年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反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在暗中积聚着力量,也在寻找同赵国决战的有利时机。

赵接纳上党之地,战争一触即发

前265年,秦采纳范雎远交近攻之策,连续4年不间断的攻韩。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秦国大规模的伐韩意图非常明确,一来可削弱韩国并为秦军东出,开辟通道;二来则可抢前攻占大行山以西各军事要点,对赵魏两国造成高屋建瓯之势,为下一步打击他们做准备。

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之下焦头烂额,知上党必不保,故献上党与秦,求和以自保。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促成三晋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绝执行王命,反将上党十七县献与赵国。 由于上述不愿与秦国正面刀兵相向的原因,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是否受地问题发生分歧。

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引秦赵相争的嫁祸之计,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不战得上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各县以防被秦国占先。最终,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之议,派兵接收上党。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只是这中间出现了一个问题:秦国一开始便将此战看作一战灭赵的战略决战,以歼灭赵军有生力量为目的,在整体上取攻势;而赵国一开始却只想将上党作为抵御强秦的前沿阵地,他的战略目的只是保住上党,在整体上取守势。

秦综合国力强于赵,秦攻赵守

战事一开,我们就应相比较一下两军的军事实力。

还是先说秦国:

1、兵力:秦军有奋击之士(轻锐步兵)此次作战前后投入的兵力总数估计在六十万左右;

2、人才:白起、王纥、蒙毅等皆为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其中以武安君白起为甚,攻守兼备,百战不殆,是战国中数一数二的帅才;

3、战力:秦地近西北,故民风凶悍尚武,且加秦马优良,秦车迅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左携人头,右夹生虏,所向披靡,如虎入羊群,甚至于为抢军功,赤膊上阵厮杀。秦军得兵法之教,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以步兵方阵为单位,令行禁止、进退有据,作战经验丰富,极难对

再说赵国:

1、兵力:总兵力在60万左右,此次投入作战为50万上下;

2、人才: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田单、乐毅等良将辈出。其中廉颇善守;赵奢善攻,只可惜长平之战时已死;赵胜善于中枢,长平之战是主要负责把握总体和粮道;李牧倒是一位可以与白起一厢抗衡的名将,只可惜要守边。乐毅倒是非常胜任,只可惜已抱病在家,不能领军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

3、战力:赵军强于骑兵,骑兵强在边军。赵国由于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且军事素养高,经验丰富。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赵步兵的作战经验值、披甲装备、勇悍度方面不如秦步兵。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1、秦军的总兵力和参战兵力都优于赵军,占有兵力优势。

2、在地利上,赵军先占据上党以守据敌;秦军出淆山,以攻为主。上党地区易守难攻,赵军占优。

3、此战以步战为主,步兵战力秦军胜于赵军;

4、 秦军主动出击,有备而来,赵军被迫仓促应战,故战争初期秦军拥有战场主动权。

5、赵军主将廉颇善守,符合战役要求。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