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江是什么?帝江的相关来历传说
帝江是什么:《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神异经》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
袁枚(1716年-1798年)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见下文)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两人常到混沌那里去玩耍,混沌招待他们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倏和忽在一块儿商量怎样报答混沌的恩德。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吃东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窍也没有,未免美中不足,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几窍来。于是就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的工具,去给混沌凿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但是可怜的混沌,经他好朋友这么一凿,却“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这个有点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概念。混沌被倏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混沌本身虽然是死了,但是继混沌之后的整个宇宙、世界却也因之而诞生了。
16世411年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颛顼朝进行历法改革,将祭天地之神权收归中央王族,用重,黎二氏族祭天地,统一历法,宗伏羲、建寅,颁颛顼历。取消各城邦,各氏族的本来历法,文化及祭天地的神权,以绝天地通,加强中央王族政权的统治力量。引起其他氏族不满,使夷夏联盟开始趋于解体。
颛顼任命少昊四裔叔重为木正、该为金正、以修熙为水正、黎为火正、四叔世不失职。重和黎族独司天地鬼神以来又被称为“祝融”。不仅颛顼用之,其后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周时,程伯、休父为其后。其疆土北至漠北,东至黑龙江东北,西至昆仑流沙弱水,南至交趾,皆为颛顼之天下。
此时的共工氏首领帝江,称涅(涅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和颛顼数次大战之后失败。末代共工被迫率部众北迁黑龙江及其以北地区,建都北维,领有辽河流域以北直至北极诸地。独称霸北方,又因其头戴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后因陷于洪水,半身瘫痪,死后与九嫔同葬于扶余山(今吉林省境内)。帝俊承袭帝位,成为与中原王族统治地区并立与北方的政权。
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确实是一个天神的名字。《山海经·西次三经》说,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帝江就是帝鸿,也就是那个作为中央上帝的黄帝,所以寓言便直接把他当做是中央的天帝。至于有人说混沌是黄帝的儿子,那倒恐怕是较后起的传说。
综上所述,帝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或神,不是黄帝,也不是鸿运,这些都是后人强加在他身上的身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