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家杨廷和简介 一生辅佐四位皇帝
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汉人,家乡四川新都,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
杨廷和画像
杨廷和少年时代便才气尽显,乡试中举时他年仅十二岁,十九岁中进士入仕,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位次编修。时期,杨廷和辅佐太子读书,至正德二年,杨廷和正式入内阁,成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官职,专门书写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被革职诛杀后,杨廷和取代其职成为少傅兼任太子的老师、谨身殿大学士。至1512年,杨廷和任内阁首席大学士。
1521年,明武宗去世后,由于其没有子嗣,杨廷和与皇太后用计谋诛杀了武宗义子江彬,使武宗堂弟朱厚熜立登帝位,即。朱厚熜在还未到达京城时,由杨廷和亲揽朝纲三十几日,取缔了很多武宗当朝时的种种弊端法令,得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好评。1524年,由于“大礼仪”事件中杨廷和反对藩王登帝的世宗改父母尊号与皇上引发矛盾,遂辞官还乡。四年后,杨廷和被贬为庶民。
1529年,杨廷和逝世于家乡四川新都,享年71岁。明穆宗初期恢复杨廷和官职,赐太保,谥文忠。
杨廷和擅长文书写典,文笔工谨,多次参与编纂整合明朝多个皇帝实录以及《大明会典》,还留有《杨文忠公三录》传至今日。
杨廷和是怎么死的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明武宗去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掌管朝纲,但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杨廷和画像
明武宗去世以后,杨廷和严谨地处理相关伦理秩序事务,由于武宗无后,杨廷和以“兄终弟及”的依据,主张立武宗堂弟即藩王朱厚熜继位,得到张太后的同意后,他草拟并颁布诏书。在迎接朱厚熜赴京登基的三十几日时间里一直是杨廷和代理朝政,废除了许多先帝时期的弊端政令,得到了朝廷百姓的一众称赞。
明世宗继位时年仅十四岁,欲追加亲生父母之尊称,而杨廷和作为首辅大臣与其它一众旧臣要求藩王入帝的明世宗改换父母,因此展开了长达逾三年之久的“大礼仪”事件,最终杨廷和败下阵来。明世宗不顾群臣的反对意见,执意将亲生父亲追封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皇太后,将孝宗改为皇伯考。最终于1538年,世宗将兴献帝追封为献皇帝,其牌位迁入太庙,武宗位于其后,修其墓为显陵,大礼议之争以此告终。
世宗以其逐渐丰满的羽翼,最终以君权压倒臣势,杨廷和也深深体会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独断之威,与之决裂后于是辞官回乡。
1528年,杨廷和以仪礼大臣的罪名被贬为庶人,于次年病故于家乡,以平民之礼入葬。许多年后,世宗问起国库中的积蓄有余,感慨道这是杨廷和多年裁员减支的功劳。
明穆宗初年,复杨廷和官职,封太保,谥文忠。
杨廷和儿子
杨廷和的儿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明三子之首的文学家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笔下。
杨慎 塑像
杨慎,状元入仕,由于生性正直,敢于直谏,其仕途也极其坎坷不平,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中过于坚持,一再上书不愿与盲目顺应皇上的奸臣共事并与群臣列宫嚎哭,引来被流放云南,以此终老。
杨慎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十分显著,他流放期间创作量极大,至今留有诗作两千余首, 抒发情感的有江陵别内、宿金沙江等等;关怀民间疾苦的有海口行、观刈稻纪谚等;此外还有众多描绘河山、盛况的诗文。杨慎吸收六朝、唐初的诗文特点形成自己婉约之风,且对诗词歌曲等均有涉及,作品大多清逸绮丽。杨慎对于文学坚持自己的价值认同,既主张文法,又反对盲从复古,好李杜、勤探究,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
儒学上,杨慎指出了儒学、心学皆存有“虚论不实用”的弊端;以及心学脱儒向禅学,喻指理学与禅学之间的联系性;此外,他还对于当时风靡的阳明心学进行了批判,指其违背儒学,然而最主要的是对于的强烈批判。
杨慎为人刻苦,无论文学、从仕均精益求精,是一代博学家,留下多本著作,个人文风凸显,且关爱百姓,心系国家,只可惜受到世宗的愤恨,终生流放至死,逝后才回故乡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