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儿子有几个 儿子有继承杜甫衣钵吗
杜甫为唐朝著名诗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后一些年内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杜甫的孩子们记载也不多,只能从杜甫的诗歌中得出一二,关于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没有流传下来。关于杜甫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有所了解。
杜甫雕像
且说杜甫有一个还未长大便夭折的幼子,这是从杜甫所写之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得知,这首诗作于其幼子病逝之后。当时杜甫从长安回乡探亲,路途中所见使其深受撼动,百姓苦于战乱,民不聊生,死病缠身,苦不堪言;相反当他路过骊山时,感受到清宫内夜夜笙歌,深感统治者的腐朽与悲哀。
不料当他心怀悲痛回家的时候便看到幼子已饿死在床上,家中嚎啕声不断,使其甚是自责。杜甫一向自命清高,虽家贫却不愿受嗟来之食,一句“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责之心,和对现状的无声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长子为宗文,虽为长子却鲜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读书不好,不得杜甫喜爱,而其次子宗武与长子相反,深得杜甫疼爱,而在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带流浪的时候便去世了,原文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杜甫妻子
杜甫的妻子为杨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的具体记载,遂我们并不知道杨氏的全名,只知其为弘农县少卿杨怡的女儿,在当时杜甫与杨氏两家门当户对,杨氏比杜甫小了十来岁。
杜甫画像
杜甫在三十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他虽为诗圣但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妻。而我们从杜甫诗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乃为贤妻良母,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抛弃,相濡以沫。
据资料可知杨氏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们的幼子因饥饿夭折。杨氏乃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当时逢“”爆发,杜甫便将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则北上。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杜甫祖父
杜甫出生于儒生家族,从小开始对诗歌感兴趣离不开其家庭的影响。其祖父为杜审言,为唐朝人,曾任地方小官,后因被诬陷成为死刑犯,但因其儿子之死(为杜甫的伯伯)所获救,后因其文采过人得赏识,官至修文馆直学士。
杜甫祖父杜审言画像
杜审言祖上本是陕西人后因迁徙至巩县,且说他为人耿直,虽有才华但却傲慢待人,因此易得罪他人,他被判死罪也是因为得罪了同事因而遭到他们的诬陷,因此他的儿子杜并方才十三便闯入诬陷之人的府中为杜审言报仇,杜并也因此牺牲,此事在朝廷造成很大动静,才使杜审言得以平反。
杜审言的诗歌多写景,以浑厚见长,工于五律,对诗体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他是中国五言律诗形成的奠定者。杜审言在公元708年的时候逝世,享年六十三岁,被葬于偃师,在一百多年后,杜甫的骨骸也被葬于此处与其祖父作伴。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下杜审言所作之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是初唐五律第一。
原诗为: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整首诗全因物感伤,抒发情怀,描述自己游宦他乡,春风大好,却不能返乡的悲痛之情。全篇用此精炼,抑扬顿挫,字字相呼应,情感相照应,甚是有跌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