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七绝诗作蜀中九日鉴赏
《蜀中九日》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七绝唐诗。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咸亨元年重阳节上,王勃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之时。作此诗时,想必作者在南方游历已久,偶然望见北雁南飞,不觉激起思乡之情,渴望早日回归故里的心情,不知不觉跃然纸上,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名作。
王勃画像
据《新唐书》记载,王勃一生命运坎坷,虽年少成名,然而不通世故,因而几经宦海沉浮,终郁郁不得志,遂经常离家为宦游历四方,因此,在王勃的诗作之中,怀乡送别诗最为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广为后人所知的五律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由于诗歌创作之时,正值九月九日重阳季,秋风乍起时节,又适逢客中送客,自然是格外易生愁绪,因而,在久别故土的作者眼中,即使是北雁南飞这种寻常的场景,也不免油然而生悲愁苦闷之感,平添一分望乡却归乡不得的愁绪。“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一语中的。
这首《蜀中九日》广为流传后,世人评价甚高,究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王勃将其怀乡之情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借景抒情,开启了盛唐时代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这在当时的诗歌创作领域,也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风尚。
在《蜀中九日》创作后不久,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再次遭受重大挫折,至此,他苦心经营的仕途之路终于戛然而止。
王勃代表作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大气磅礴的《滕王阁诗》借凭栏所见抒发“物换星移”的人生感慨,堪称神来之笔,成为盛唐诗人王勃的代表作,由此,王勃本人也被唐高宗盛赞为“大唐奇才”,一度受到万众瞩目。
王勃剧照
在盛唐众多的诗坛圣手中,“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一位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
相传王勃自幼聪明好学,文采出众,六岁能作诗,乃是一位天分过人的“神童”,十四岁便已经应举及第,一度出任虢州参军,被当时的朝廷中人普遍看好,都认为他前途无量,以至于他后来因事被贬,得知内情者,无不叹息。
王勃的诗作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大唐贞观时期尊崇儒学的精神风尚,同时又加以改良,在原有的精神层面上注入了新时代的气息,壮阔明朗之余又不失慷慨激越,读来令人无限神往。其作品体裁方面尤擅五律与五绝,他的另一首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尽故友离别之情,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后世之人所借鉴,相慰勉励间但见意境之大气开阔,一扫“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幽怨低沉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王勃的众多作品中,骈文名篇《滕王阁序》绝对称得上巅峰之作。作品以大量文墨铺叙了滕王阁附近独特的景致与盛宴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无路请缨”的内心感触,通篇文字对仗工整,辞藻运用华丽,字字珠玑!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颂。
对王勃的评价
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更因为他早年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王勃剧照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杨炯,在他的《王勃集序》中提到,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无怪乎太常伯刘公对其文采亦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对王勃的评价可谓高大上。
王勃因诗才而得唐高宗赏识,未及弱冠便已位列朝臣,原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然而人无完人,在才学上独树一帜者,往往性格孤傲,自视甚高,于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王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其就任朝散郎期间,王勃与沛王等诸王斗鸡取乐,乘兴而作《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其实王勃受此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王鸡》而触怒龙颜,乃是因才高而被政敌所妒,故而杨炯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逐后,便去游蜀,兴致高时与杨炯等一众诗坛好友白日纵酒,挥洒文墨,驰情于诗词歌赋。不久后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官奴曹达,犯下大罪,而至再也无缘官场,只得颠沛流离,于二十七岁这年意外溺水,郁郁而终。纵观王勃的一生,虽不乏灿烂光辉,却也终逃不过天妒英才的命运,因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往往是赞誉文采之余,也多了几分哀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