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谁死时为其叹曰
是比较有名的丞相了,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被很多后人用。唐太宗当时很难过,魏征虽然平时跟太宗说话从不顾及太宗颜面,不过他都是为国家和百姓考虑才会直言进谏,太宗在失去魏征的时候非常痛心,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没有重蹈隋朝覆辙,开创一个盛世。他感叹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贤臣。
魏征画像
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唐太宗叹曰:“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他感叹,魏征死了,他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到魏征家里去又翻出了写了一半的书稿,而这个书稿是魏征留给太宗的治国用人之道,想到这里唐太宗肯定更加伤心,魏征到死都在为太宗出谋划策,为大唐鞠躬尽瘁。
最后这一段是这样的,唐太宗叹曰:“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中间一段是写魏征留下的书的内容,最后这句就是太宗对魏征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个人考虑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们这些大臣一定要敢于进谏,魏征的意思就是从任何人任何事那里取长补短,任人唯贤,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这段感叹,前三句经常被用作“座右铭”,是太宗对魏征的高度赞扬。
唐太宗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图片
唐太宗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唐太宗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但确是历代皇帝中贡献最大的。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乐。
玄武兵变,历史沧桑,一将终成万骨枯,唐太宗的皇位终归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位时所作出的政绩。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患病瘫痪在床上,最终在终南山上驾崩,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唐太宗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时期可谓唐朝的一个盛世,“”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绩。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为了登上帝位,他发动,杀了哥哥和弟弟,成功当了皇帝。
唐太宗时期唐朝疆域图
李世民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他任内,重用魏征等贤臣,对内实行仁治,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听取各方大臣意见,知人善用,也注重吏治,要求官员廉洁,自己也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俭节约,而且还会亲自选派一些地方官员。所以说,唐太宗时期是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时期。在此期间,李世民还平定了东突厥、薜延陀等部落,成功的扩大唐朝疆土。因为百姓得以安居,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人口大面积增长,而且民风很好,贞观四年一共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基本上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一时期的百姓因为丰衣足食,对国家没有怨气,所以不会涉险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唐太宗时期,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时期,自古士农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却给商业发展提供便利,设立安西四镇,维护商人利益,保护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声名远播。
这样看来,唐太宗时期真正算得上鼎盛时期,可以说是百姓之福,百姓好了,太宗自然也得好处,他奠定了大唐盛世,为李唐子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